基于中考如何做好初中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的重点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作文教学越来越凸显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可见,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注重时代性特征。基于此,紧随时代的步伐也成为中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就我国近年来的中考作文试题来看,无论是试题内容还是试题形式,均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所以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中考作文水平,语文教师必须从日常教学着手,跟紧中考命题的方向,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夯实作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进而助力学生灵活应对中考作文试题。
一、中考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多以开放的形式为主,通过话题材料的方式引出主题,以此激发学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可以看出,中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化需求。
这在2022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2022年浙江台州卷以成长为主题,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任意形式或角度,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或对成长的认知和感想的作文;浙江杭州卷则以“采访”为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写作对象、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文体;
浙江温州卷则以时代认知为材料,以“一定是这样吗?”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突破束缚,尝试批判或思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诸如上述中考作文命题实例,无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个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化、多元化、时代性的命题形式将更加普遍。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启示,即日常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所思、有所想、会表达。为此,日常作文教学必须转换传统教学思路,教师作为引导者和鼓励者,还需要从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积累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着手,实现综合性的作文引导。
二、基于中考的初中作文教学策略
初中是学生的重要转折阶段。学生的身心在此时会迅速变化,学生的学习也将逐步迈入高阶层次。因此,中考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如果学生能在中考中写出佳作,那么就能有效地实现提升目标,彰显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基于此,教师应重视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从以下路径探索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中考作文水平。
(一)强调审题立意,找准作文方向
审题立意是有效开展写作的基础。准确审题是写作的前提条件,而有效的立意则能使作文有血有肉、有思想。结合中考话题材料作文的要求,学生必须精准审题、有效立意,如此才能把握作文精髓,真正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但是审题立意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获得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总结与练习。
同时,它还依赖于学生的经验以及个体对文字的深入理解能力。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审题立意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学习写作时强调审题立意的重要性,并通过灵活的教法引导学生精准审题、有效立意,使其找准作文方向,创作出立意新颖的作文。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记事写作教学为例,记事是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在初中作文中很常见。但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在记事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写出的作文平淡如水、毫无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有所欠缺,不仅没有弄清楚要写什么,需要写到何种程度,而且还忽视了对事情的深入思考。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审题立意,助力学生找准作文方向再进行创作。比如在写作前,学生要先想清楚事情整体发生的经过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述。其次,学生还要注重思想和情感的思考,找准文本要表现的思想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表达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例如,在开展“我们是一家人”这一主题写作时,学生可以依据主题进行审题:家庭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家庭中发生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或者给“我”影响重大的人是谁?事情发展过程中“我”内心有怎样的想法?通过这件事或这个人,“我”的行为或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或影响等等。
无论是事例的选择还是最终情感的走向,都要与某一件表达主题意义的事件相关联,由此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想法,使学生找准作文方向,明确目标后再进行写作。
(二)注重语言妙用,凸显作文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这与学生的成长目标是吻合的。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往往各有差异。而作文既是语言的运用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体现。所以,学生个性差异的影响下,其作文内容也各有不同。
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语言为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这样,在写作时,学生便可以将其灵活运用,通过优美、独特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化思想。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着重是对学生文字能力的磨炼,要求学生能做到文从字顺。由于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能为作文增添一定的厚度,使作文更具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运用,指导学生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朝着语言精练、优美、丰富的目标进步。
例如,在写景或写物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出景物的基本外观与形状,还要注意描写景物的特别之处,如色彩、细节特征等,并且要能运用一定的语言来充实景物,尽量凸显个性化。如写荷花时,可以用“亭亭玉立”“翩翩起舞”等优美的词语来展现荷花的形态;写蝉鸣时,可以用词语渲染吵闹环境,也可以渲染欢快气氛等。
这样的用词用语都需要结合学生的心境和情感来表达。与此同时,学生还应当积累更多优秀范文中精妙词语,并仔细进行体会,从而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素材。
中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语言投射出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因此,在写作时,学生更加需要关注语言表达,巧妙运用语言,从而为作文增色添彩,凸显自身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展广泛阅读,培养丰富思想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看出,阅读是写作的灵感和源泉。没有阅读,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维和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简单的生活方式很难满足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如果不依托阅读,学生在写作时就会出现内容单薄、思想浅显的状况,影响中考作文深刻性要求的实现。由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阅读内容、阅读形式以及阅读范围上有效拓展,借助阅读来丰富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助力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共鸣。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学为例,该单元以景物描写为主题,强调写景要注入情感,要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写景时,学生需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用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在看到或接触到景物时往往很难将景物与情感相联系。
因此,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前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内心的情感,丰富内心的思想。例如,在开展“窗外”主题写作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阅读《雨的四季》,领略雨的不同形态,感受雨的季节特征,由此,学生眼中再看到的雨就不再是单一的水滴,而是充满性格和内涵的鲜活形象。
又如,学生还可以阅读《三峡》《紫藤萝瀑布》《荷塘月色》等作品,用心体会不同景色在作者的笔下是怎样的形态,激发出了怎样的情感。由此,学生的思想情感在阅读中就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就能够透过情感联结将景物转化为独特的形象,使周围的景物,如窗外的风、雨、柳枝、飞鸟等,都变得更加生动、更具趣味性,继而使得作文体现出一定的韵味。
(四)重视生活体验,充实作文情感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要求,命题的空间不断拓展,日益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中考作文环节,既要让学生有“物”可写,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写作能力。由此可见,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让作文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创新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中,情感是作文的血肉,是激发学生思想和创造力的根本。
正因为真实的情感萌发于各种生活经历,所以实现情感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生活体验。为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契机,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了解生活,增强学生认知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促使学生在写作时不断地充实情感元素,提高写作水平。
以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写作实践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参观或旅游过的景点写一篇游记。一般情况下,游记不仅要有清晰的游踪交代,使读者能跟随游踪感受某地的特征,还要有具体详细的景物描写,并融入作者一定的自主感受。也就是说,游记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与情感表达紧密联系。
但是,对景物深入的认知和情感是需要学生真正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的。所以,教师可以据此主题创设“游览”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营造真实景点游览体验,让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看到真实的景物,收获真实的情感。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VR技术,引导学生线上浏览一处纪念馆(或博物馆、展览馆)。
通过动态的导览,引导学生欣赏博物馆中的各种展品,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博物馆的恢宏和展品的精美。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展品,还能在观察、聆听中深刻体会展品中的历史故事,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出自己对文化的独特情感。
(五)利用思维导图,促进思维深度
中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教师不得不思考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尤其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与个性化需求,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现象、了解生活百态,以期使学生从中挖掘到更为深刻的思想和内容,这是极其重视思想创造力的体现。
但是,如果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刻与广泛,在面对中考开放式命题作文时,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梳理自身的思路,帮助学生摆脱思维束缚,使学生更为自主地进行创新表达成为教师教学的关键任务。据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梳理思路和问题,鼓励学生在反思中理清脉络,以此帮助学生增强思维的深度,提升作文的创新价值。
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学为例,该单元以议论文为主体,引导学生要言之有据,能用有说服力的论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写作要求是极其考验学生思维能力的。这就需要学生写作时论点要有针对性,论据要丰富全面经得起推敲。所以,要求学生的思维应当足够深刻、灵活且全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写作过程。
例如,在“谈诚信”这一主题的写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先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表现诚信的不同角度,如以诚信为核心构建思维树图,先分别罗列出说到做到、一诺千金、言行相符、说真话做实事等分支,再分别梳理出每个分支可以挖掘的论据方向,如史料、民间故事、名人名言、生活经验等,随后学生再进一步梳理,得到可以充分佐证自己观点的细节内容。
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挖掘观点和论据的过程就是思维筛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回顾和反思,找到阐明自己观点的材料。由此,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便会不断加强,从而能够有效地构建独特的思维体系,助推作文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形成。
三、结语
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学生的写作能力直接决定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高低。结合中考作文试题的相关内容,教师应当明确初中阶段学生作文能力应达到的目标。
所以,教师应从综合的角度了解中考作文的未来方向,然后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围绕这样的目标和要求,灵活地安排写作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泛阅读、梳理思维,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能力、思维水平、语言技能亦在提升,从而使学生厚积薄发,在中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