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式开头在2022年成都中考作文中的使用分析
一、定义“情景式开头”
所谓情景式开头,即在表达方式上,以描写为重点、其他表达方式为辅助;在内容上避免叙事、议论、抒情,而是以场景还原描写为主,在情景关系上景为情服务的作文开头方式。简单来说,情景式开头,就是在作文开头处还原某个特定情景。
在初中作文教学时,比较普遍的是以记叙为主的叙事性开头训练,在表达方式上不温不火,在情感张力上较为平淡。便于教学的是议论、抒情式开头,其开头更具思想深度。然而,如果学生写作能力较为平庸,议论抒情式的开头就容易沦为低级排比的堆砌和抒情上的无病呻吟。
相较于上文提到的两种作文开头,对情景式开头的写作可能成为近期成都区域内初中作文考试的高频考查重点;而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教师的课堂教学需更深层地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情景式开头的写作,恰恰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要求。
2022年成都中考作文题出炉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将题干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此次的题干是对学生写作情景式开头能力的检验。
二、命题逻辑
2022年成都中考作文题出炉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众说纷纭。然而,将文章结构组织要求和语言组织能力结合起来看,此次的题干是对学生写作情景式开头能力的检验。以下呈现的是2022年成都中考作文的原题干:
一个句子,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语气助词,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它们可能会引发你不同的感受,让你回想起不同的经历。比如:(1)你来了。(2)你来吗?(3)你来啦!
请在上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文章开头,独立成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观察者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语气助词”一句上,进而对三个开头句中语气助词和标点符号所形成的句式及语气进行分类辨析,将其视为对学生语气解读能力的考查形式;此后,观察者再以“回想起不同的经历”的题干简单展开,形成所谓“回忆性记叙文”的文章体裁认知。
以上论点看似高屋建瓴,实际上对具体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相当有限—没有给出具体的写作方法,尤其是题干明确要求“请在上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文章开头,独立成段”的情况下,观察者并没有对作文开头的教学技法和学生写作技法进行指点。笔者在解读上述题干后认为,命题的核心逻辑就是:在情景式开头的前提下,合理衔接下文,完成记叙文的写作。
三、情景式开头在成都中考作文中的实操
题干明确要求以“(1)你来了。(2)你来吗?(3)你来啦!”三个句子独立成段开头,换言之,考生对作文开头的可操作空间其实相当有限,要么原模原样照搬,要么只能添加引号,构成对话中的句子。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原模原样照搬句子,很有可能使文章向议论文靠拢—然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较弱。新课标对初中生的议论文学习能力要求基本止于:可以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在A卷题目中简单地解决关于文言文论点、论证、论据及个人理解的问题。
因而,实现高分议论文写作是不太容易的。当然,照搬模式下,还有另外一种开头理解,即对近乎对话的语句进行回忆或场景性的处理。比如,通过场景回忆或者情景构想的方式来开头,如是开头对三句话的理解也是到位的,也方便与下文进行衔接:你来吗?
记忆中的你总是沉默寡言,即便待在我的身边,也因长久的外地出差和我显得颇为陌生,待在一起时没有父女的亲近,反倒如熟悉的陌生人般手足无措。展示架的相框里都是我成长的印记,可每次盛大的典礼,你总是缺席——这次初中毕业典礼,爸爸,你来吗?
在这篇笔者撰写的例文中,开头即原文照搬“你来吗?”的问句,并通过回忆的媒介,体现父亲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的缺席。进而,笔者用相框的小场景还原、反映了女儿对父亲的埋怨与爱,表现出对父亲参加初中毕业典礼的期待。
如此情景式开头以回忆为架构,生动而深情,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除了原样照搬,另一种处理方式,即添加引号,将其变为对话,进而以“先声夺人”之感展开下文或平静或疑惑或惊喜的叙述,以场景还原和细致描写展开自己的文本,也是合理的:“你来啦!”
巷口关东煮的辛辣味道伴随我的整个童年,从初试时被辣到满脸通红,眼泪直流,到后面自己红肿着嘴唇还要一勺一勺地往汤里加小米辣……晚风带着故事吹走岁月,推着售卖小车的大爷头发从灰白变成银白,紫红色的手多了老年斑,皮肤也愈发松弛,可那声沙哑却温暖的“你来啦”的问候,却如同关东煮一般熟悉、亲切,温暖我心。
笔者撰写的这篇例文则对“你来啦!”的感叹句进行了问候语的前提设置,把问候语变成“我”与售卖关东煮的大爷对话的桥梁,以惊喜之语蕴含回忆与现实的沧桑与温暖,为后文的故事及变故做铺垫,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情景式开头的普遍考查
其实,2022年成都中考作文题要求开头固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7年的成都中考作文题,即要求考生:“请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在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亦是独立成段,且在下文展开了对自己初见紫藤萝场景的还原性描写。
对比而言,2017年中考之后五年,2022年的成都中考再次对区域内考生的情景式开头的写作能力提出了要求。由此,在相当一段时间中,成都范围内的初中学生都会面临情景式开头的学习挑战,教师对此也应做足充分的功课。
对情景式作文开头的要求之所以成为热点,也是其灵活地考查了学生的描写和抒情能力的结合。笔者曾提到情景式开头要求“景为情服务”,其实不仅仅是因为2022年成都中考对三种迥然不同语气的开头句的呈现,还因为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备“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完成自己的作文”和“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能力。
换言之,学生根据指定的开头“借助语感”并“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开头,是符合标准的前沿尝试。在“学业质量”部分,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和观点”,而情景式开头也不偏不倚地回应了这一要求。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有限教学时间与任务下因地制宜的考情摸排、热点预测以及摸排预测下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高要求。因此,成都区域内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应合理关注课标与考情,针对情景式开头进行更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