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初升高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初升高升学规划

情境任务驱动下中考作文命题的改进分析

编者:侯老师发布时间:2023-03-13关注:31

  情境写作是指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驱动的写作。在近年的中考命题中,传统的“文章写作”命题日渐式微,而“情境作文”命题大有燎原之势。因为它既能考查学生的写作素养和思维品质,又能呈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景作文命题

  情境作文的命题要求情境真实、任务具体、支架清晰、育人有高度。但我们发现,很多以情境任务为驱动的中考作文命题对以上四个维度目标的达成度不甚理想。本文试析之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提高中考作文命题质量,改进作文教学。

  一、情境须真实

  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写作要以真实或拟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基础,呈现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建立联结,启发学生在思考中构建新的价值。可以说,情境的真实性(源自生活的本真或拟生活的真实均属真实)是情境写作的核心。

  命题设置的写作情境必须紧贴学生生活。只有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普遍遇到的,才能让学生感到亲近,才能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真实地呈现出学科素养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恰当而丰富的情境设置才能使学科素养可观可测。但有些命题中情境的设置并不明晰。一起看看某市2021年的中考作文题:

  语文老师陈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在指导写作的时候,她经常拟写“写作任务单”,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或学习中的“痛点”问题,并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考,达到“以文解惑,以文助人”的目的。

  下面是陈老师拟定的一份“写作任务单”,请你根据这份任务单写一篇作文。

写作任务单

  “痛点”问题:一些同学内心缺乏自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畏惧感,总感觉到压力大,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功。

  写作目标:或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讲述别人的故事,或阐述自己的观点,让缺乏自信的同学读了你的文章后受到启迪,增强自信,战胜自我。

  写作要求:

  (1)能对生活做出有价值的思考或建议,忌无病呻吟,忌空洞说教。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也不要写成书信体。

  (3)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我们来分析这道中考作文题的交际语境要素:

  话题:自信

  对象:缺乏自信的同学

  目的:“以文解惑,以文助人”;(缺乏自信的同学)读了你的文章后受到启迪,增强自信,战胜自我。

  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

  情境:

  “同学内心缺乏自信”“有畏惧感”“压力大”“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功”是生活或学习中的“痛点”问题。这道题以作文考查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生活或学习中的‘痛点’问题”进行思考,增强自信心,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然而,命题者对情境的理解出现偏差,不能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快速建立联结。

  情境应该是一个场域、一个言语环境,即在某个言语环境中有怎样的思考、怎样的言语表达。可能命题者将材料中的第一段文字“陈老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痛点’问题”视为作文的写作情境。实际上,这段材料只是给学生的写作搭建写作支架,而非“言语环境”。

  我们可以对此题做如下改进:

  模拟考试一结束,教室就议论开来。陈同学说:“这次又没考好,这段时间这么努力但还是不如我的同桌,看来,我再怎么努力都不如他。”肖同学说:“马上要中考了,我感觉自己越来越不自信了,怎么办呀?”

  语文老师陈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在指导写作的时候,她经常拟写“写作任务单”,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或学习中的“痛点”问题,并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考,达到“以文解惑,以文助人”的目的。

  陈老师拟定了一份“写作任务单”,请你根据这份任务单写一篇作文。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改进后的作文命题创设了一个真实、具体生活情境。通过这一情境重现学生生活场景,将写作任务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动机,促进学生真实表达。

中考作文教学

  二、任务须具体

  从学生写作的过程来看,情境驱动下的写作应经历如下过程:情境激发——任务驱动——思维调动——撰写成文。情境写作要有具体明确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应重视交际情境应用,丰富写作测评要素,防止套作宿构发生。命题者应将写作任务置于突出的位置,特别要有具体明确的思维任务。一起看看某市2019年的中考作文题。

  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临近中考,学校要求同学们上传综合素质评价的材料,这关乎孩子的中考成绩。王小明同学原本打算自己动手上传,妈妈说:“听说这个资料关系到升学录取,很重要,你一个初中生别弄错了,还是让爸爸代为上传。这样我们都放心。”这段材料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4)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我们来分析这道中考题的交际语境要素:

  话题:自己的事情自已做

  情境:上传综合素质评价的材料

  写作任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

  从作文题目看,材料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真实。遗憾的是,写作任务不明确,仅“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一句,写作指令泛化,缺乏具体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作文“写给谁看”“为什么写”均不清楚。怎样的写作任务是具体明确的呢?

  打个比方,以“我们的学校”为主题,写作指令泛化的普通作文题是这样的:“请你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一篇文章。”而情境作文的命题可以这样:“网络贴吧上,一位旅居外地的老校友听说母校变化很大,很想知道学校近年来的变化。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学校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后者的命题有明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写作任务具体明确。所以,对上题我们可做如下改进:

  这段材料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任选一项):

  (1)从王小明或妈妈的角度,写一封信说服对方。

  (2)从王小明或妈妈的角度,还原本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题目自拟。

  改进后的命题注重呈现写作的交际功能,给学生的写作指令也具体明确。写作情境(“自己做还是别人做”)、写作对象(“写给谁看”)、言说方式(“说话的方式”)、写作目的(说服对方,表现态度)等交际语境要素也清晰可感。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可驱动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将思维转化为语言形成篇章,以达成作文目的。

  三、支架须清晰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要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激活学习目标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提供可能。

  写作是高思维强度的活动,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必要的支架有助于学生的写作活动快速融入语境,让考场作文快速进入真实的写作状态,让学生快速专注于语言表达,让学生的成果(作文)更能展现真实的写作素养。支架欠清晰则会增加审题和写作的难度。如某市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动情地说:“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特别希望孩子有帮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者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扫一次地,我们心里都会感到特别的欣慰,甚至是特别的感动……”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4)不得抄袭;

  (5)字数不少于600字。

中考备考作文写作

  事实上,很多中考作文题提供的支架都是固定的表述:“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这种笼统、模糊的表述缺乏可操作性,是一种“伪支架”,不能帮助学生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作文。

  我们可以对上题做如下改进: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动情地说:“……”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悟吗?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你可以从孩子的视角讲述身边的故事或你的感悟,也可以从父母的视角讲述家庭的故事或你的思考。

  改进后的作文题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支架:可从孩子的视角,也可从父母的视角,讲述故事或发表议论。这种明确、有效的路径指导,为学生的写作行为展开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真实的言语成果产生,以考查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发挥中考考试的测评功能。

  四、育人有高度

  评价要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理念。中考作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除了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和水平外,还应反映学生的思想高度,引领学生思想成长。从这点出发,中考作文不仅是对学生写作素养的考查,还是对学生思想认识高度的考查。

  如某市2021年以“自信”为话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引领学生以自信的姿态阔步前行,具有积极的意义。2020年以“成长有困惑,爱思才会明”为主题,写自己的成长困惑。

  2019年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话题,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关注生活,聚焦成长,聚焦教育本质。2017年以“亲情、孝道、感恩、回馈”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善待他人。以上四年的中考题都能从思想的高度引领学生成长。但2018年的中考作文题略有遗憾。

  一群同学在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一位同学说:“写作应该说真话、抒真情,因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另一位同学说:“可我们的经历太简单,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如果总是说真话、抒真情,就有可能千篇一律,写不出新意。”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写作的时候就经常虚构,虚构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得分也蛮高的。”

  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设置的情境是“一群同学在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抛出的话题是“作文是说真话、抒真情打动人,还是可以为得高分而虚构”。这一作文题来源于2015年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说真话、抒真情。

  中考命题要有思想引领的高度,此题在命制过程中却让立意产生了偏差,致使学生对“文章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产生怀疑。同时,这道作文题如果正面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发挥的空间有限,难以区分学生思维品质之高下。

  所以说,这道命题思想高度不够、视野格局太浅,未能发挥中考“学科育人”“评价育人”“过程育人”的教育功能。我们可以做如下改进:

  一群同学在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写作的时候就经常虚构,虚构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得分也蛮高的。”

  生活中也一样,我们时常面临“真和假”的选择。

  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改进后的命题由对“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讨论,上升至“在‘真和假’的面前,我们该如何正确选择”的思考。改进后的命题,引导学生做真人、办实事,富有思想教育的价值。

  育人为本,体现为立德铸魂;同时,立德树人也是考试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作文命题中的思想教育价值就是立德树人在中考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将命题的“德”自然地融入试题的“血肉筋骨”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拥抱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