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实验中学历史叙事模型教学方法应用
一、历史叙事模型构建的背景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目前是成都市重点中学,为第四批次录取学校,每年所招学生中考分数范围在普高线至重高线上10分左右。因此,与区内其他学校对比生源较为落后,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于2013年开始构建“成功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这与当前“双减”政策的精细化教学要求一致。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以学校高2019级7(AB层)、8(BC层)、9(BC层)三个文科班(笔者执教班级为7班和9班,8班是其他教师执教班级,层次上与9班一致)的历史教学为例,尝试探讨历史叙事模型的理论模型和实际运用,为新高考、新教材的实施和运用提出一些想法和尝试。
二、什么是历史叙事模型
历史学科有着非常强烈的因果联系,历史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往昔的因果中获取经验和教训,以便解决实际或将来的问题。历史叙事模型是把历史知识与一定的模型相联系,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再现历史。它是一种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思维,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是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工具,但又不局限于历史学科。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问题需要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分析的对象可以分为人物和事件两大类型,按照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原因(背景)、过程(内容)和影响(意义)。
历史叙事模型将众多分析方法融为一体,尝试将其分为四个主要结构:主体、对象、过程(内容)和结果。通过对四个主要结构的分析,还原完整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思维化再梳理、再组合是形成良好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的前奏。
该历史叙事模型思维导图如下图1:
图1
(一)主体
某事件动作的发起者或主导者。该部分是历史叙事模型中对标语文语法“主语”的部分,同时对应着历史“因果关系”中的“因”。
在材料中,主语往往是“英国”“政府”或者是“工业革命”等拟人化的名词,后续动词往往是“使”“完成”或者是“造成”等用于生命体动作的动词,这通常造成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动作的发起者,从而导致问题分析的不全面。
如果需要分析的对象不是某事件,而是历史人物评说,主体部分则分解为该人物所处的时空背景和阶级立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系所学知识。
主体部分设置的意义:做好主语或动作发起者的定位工作,让学生理解该事件或人物评说围绕的中心,从而掌握材料的主旨脉络,防止偏题或材料解读不全面。该部分往往是材料的基础性信息,但在对比型材料中有着突出的作用。
例题: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第26题
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主体部分思维导图如下图2:
图2
(二)过程
也可以概括成内容或流程。如果分析的是历史事件,该部分则重在对材料中过程性描述或记载部分的分析。一段材料往往以过程性或内容性描述为主,详细记载了主体如何或怎样实施的某动作。通常材料题设问中的“特点”“异同”或者“措施”都能从此部分找到相应的内容。如果是人物评说,该部分则表现为人物生平事迹或者人物的作为与贡献。
过程部分设置的意义:结合历史叙事结构中的“主体”和“对象”这两部分,帮助学生梳理一件历史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做到思维的有的放矢。该部分往往占据材料总文字的80%及以上,帮助学生化繁为简,将整体与部分有机结合就是该部分设置的最主要意义。
例题: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第25题
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过程部分思维导图如下图3:
图3
(三)对象
即动作的对象。该部分是历史叙事模型中对标语文语法“宾语”的部分。该部分集中体现在设问中,如“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作用”。该部分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能够涉及,但有些时候也会有所遗漏,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完善历史叙事模型。这一部分的设置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开放性试题学生论题总结不够完整的缺憾。
对象部分设置的意义:完善历史叙事模型,在部分题目中能够很好地捋清思路,完善学生的思考角度。这一部分和“主体”与“过程”联系在一起,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或者历史人物的评价。
例题: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第31题
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历史学科强烈的因果属性,所以“主体—对象—结果”这一结构往往是单一对应的。即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对象对应一个结果,多个对象对应多个结果。
这个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及对其的评价,因为重大历史事件本身常常是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领域的,所以每一个对应的对象都会产生一个对应的结果。因此,这一部分的思维导图如下图4:
图4
(四)结果
即动作的结果或人物的贡献等。对应着“因果关系”中的“果”,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等同于对应的意义或影响,它是历史叙事模型中重要程度仅次于主体的部分。通常在题目设问中表现为“影响”或是“作用”。如果是人物评说,那结果部分往往是评价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果部分设置的意义:因为历史学科严格的因果逻辑关系,结果部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根据结果倒推原因,尤其是在问题关键词是“背景”或“条件”的情况下,根据因果一一对应原则,往往能从材料中的表述词“使”“造成了”及“致使”等找到结果描述,再结合对象和内容逆推还原出背景、条件或原因。第二个方面是作为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的依据,同理,可逆推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例题: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第33题
3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结果部分思维导图如下图5:
图5
总而言之,“主体—过程—对象—结果”四个部分各自对应一个完整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的重要部分,由这四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历史叙事模型是专门一个针对较低层次学生的思维模式,其作用是帮助层次较低的学生形成一种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类似历史解释的模型构架,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构建以及知识的迁移和联系。
三、对比试验数据
为了验证历史叙事模型的作用,从2021年9月开始,进行了分班对照教学实验。实验班级为成都高新实验中学高2019级7班、8班和9班,其中7班和9班为笔者执教班级,8班为同年级其他教师执教班级。对照实验数据如下:
三个班的零诊数据如下:
(数据来源:乐培生平台统计数据)
由此数据可知,零诊时9班主观题和7班存在较大差距,而8班和9班作为同层次的班级,主观题存在2分左右的细微差距。以零诊数据为基础,通过后续四次考试数据,来检测历史叙事模型的教学效果。
将四次考试主观题分数汇总,结果如下:
因为每次考试的难度系数不一致,如果以每次考试的年级平均分为参照,可以得出各班每次考试的权重比,能够更方便和直观地展示教学成果。其结果如下:
上述数据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历史叙事模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四、结语
当然,“历史叙事模型”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此模型针对的是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以帮助其形成历史思维模式。正因为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模式,所以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面对中高级能力的学生时,历史叙事模型很有可能会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的阻碍。
同时,较低能力层次的学生在使用历史叙事模型的时候,很有可能会生搬硬套,或是没有完全理解历史叙事模型的各个部分,可能依然无法发挥帮助其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四川采用新高考模式的背景下,历史叙事模型是一次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旨在寻找一条适合新高考和新教材的教学模式,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希望借此模型,提升学生对其他文综类科目的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