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初升高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初升高升学规划

石室中学对“文翁兴学”精神的传承

编者:张老师发布时间:2023-04-23关注:15

  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是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自然及文明之谜所在。成都位于北纬30°线附近,公元前141年,文翁在此兴学,诞生了基础教育奇迹——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文翁兴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室中学传承文翁兴学精神,取得了成效。

文翁兴学

  一、“文翁兴学”的背景及措施

  在“文翁兴学”前,汉初的蜀地经秦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溉灌三郡,开稻田”,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随着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原文化对巴蜀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尚不足以导致巴蜀文化的转型。

  在文教方面,与当时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及文化中心的齐鲁等地相比仍然落后。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地理限制。巴蜀偏居西南,处于崇山峻岭的环抱中,与外界隔绝,自成一体远离中国文化中心区域。蜀地为秦汉政府流放犯民的重要地方。

  二是民风独特。据《汉书·文党传》载:“蜀地僻陋,有蛮夷风。”蜀地受到氐、羌等部族的影响而形成的民风,其风俗制度、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差别很大。若用儒家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巴蜀仍属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与以儒雅之风着称的中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三是秦的影响。从公元前316年秦兼并巴蜀地区开始,到汉景帝末年,其间约180年时间。巴蜀在秦国上百年的统治之下,长期熏染秦人重利轻义之风,亲于法而疏于儒。汉初承秦制,继续实行“吏师制度”,学校不存。

  汉代郡守乃地方大吏,集人、财、物、司法等责任和权力于一身。文翁既有崇高的威望,又是学校教育的行家里手,亲自参加校舍的修建、师资的培训、教学的安排等。文翁兴学的具体措施有:

  一是培养优秀师资。清代宋在诗在《锦江春院示诸生》一诗中写道:此地多贤哲,不才无足师。文翁从郡县小吏中选出聪敏有才干者,亲自担任教师,然后送往京城长安进一步深造,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律令等,学成后归蜀任教,培养了较强的教师队伍。

  二是精选教学内容。《华阳国志》记载,文翁选派张宽等人赴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律令等。学成归来后,在石室开设了同样的科目,教育内容仍是律令和儒家经典,传授“七经”(《诗》《书》《易》《礼》《春秋》之外另加《论语》《孝经》),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传授法律条令,以培养学生处理公务的能力。

  三是制定优待政策。文翁“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下县”即四郊之县,这些学生中除不少官吏子弟外,平民百姓子弟也在其中。西汉时期徭役繁多,包括兵役、劳役和杂役。为了让石室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文翁免除了学生的徭役。

  四是培养实践能力。文翁处理政务时,即在正席旁边设偏席,让他们实习,以仿效正式官员断事办案;每次外出到属县考察,文翁也会带上一些较优秀的学生随行,帮助文翁传达政令,处理政务,在实践中使学生增长才干,使各地百姓看到认真读书的好处,进而使得郡中人人向学,甚至有人不惜出钱以求进“学官”学习。

  五是解决就业问题。文翁根据学员的学业成绩,分配不同的职位,“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学习成绩优秀者可在郡县担任官吏,学习成绩次的可以派到各乡管理基层民事。文翁还竭力举荐他们到朝廷做官,解决学生们学成之后的出路。如张叔等人学成而归,后被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营造“学而优则仕”的氛围,激励和诱导后来学子们向学。

  六是保障兴学经费。在当时办公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文翁对于兴学的开支却毫不含糊。如他极力压缩郡府开支,将省下来的钱购买蜀地特产送给长安的博士,作为酬谢,以使其能尽心地教授。

  二、“文翁兴学”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一)“文翁兴学”对全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列选了中国古代教育家29人,其中“文翁”这一条目中写道:“中国西汉蜀郡太守,汉代郡县学的发轫者。”《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记载:“元朔五年,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也就是文翁石室创立17年之后,汉武帝很赞赏文翁兴学的做法,下令全国各郡兴办官学,推广蜀郡办教育的先进经验,以发展教育。

公学始祖文翁

  地方官学从此由巴蜀逐步推广到全国,到东汉时终于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后汉书》)。

  文翁创办郡学的措施,不但为兴办地方官学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有些措施此后不久为汉武帝创办的中央太学所借鉴,促进了太学的制度建设,如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为博士官置弟子,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如太学中为博士弟子“复其身”(免除徭役)的做法;对太学中结业的博士弟子任用为官吏的措施。

  这样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教育体制,促进了全国文教事业的发展。胡适在提到文翁兴学,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时指出,“从此中央有太学,州郡有学官,又有以通经取士之法,中国的教育制度的规模才算成立”。

  此外,文翁把学习儒术与选拔、任用官吏相结合的做法,开通过文化成绩入仕做官的先河。文翁石室,是当时最早由地方政府建立的以传播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同时又是祭祀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场所。

  文翁石室的周公礼殿是当时全国第一所由政府建立的祭祀先圣、先师、先贤的专门建筑,是中国古代庙学合一的最早标本,形成了左庙右学的庙学合一制度。武帝以文翁兴办地方官学为典型,兴太学、广教化,将儒家教义推向全国,对中国封建大国思想一体化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翁兴学”对四川教育发展的影响

  文翁兴学促进了巴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蜀郡由文化落后“辟陋有蛮夷风”,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在西南地区的分中心,促进了华夏主流文化在西南边疆地区的传播和西南边疆的稳定,比肩于齐鲁的文化发达地区。《汉书》中班固把文翁列为循吏之首,还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唐代裴铏在诗中写到“文翁石室有仪刑,庠序千秋播德馨”,说明蜀地的教育水平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蜀志》记载,东汉时在成都一地,便建立了州、郡、县三级官兴学校,这在全国实属罕见。现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的《石室讲经图》生动地再现了文翁到石室教学的情况。

  成都天府广场出土的“裴君碑”“李君碑”主要介绍了两位蜀郡太守任内的功绩,尤以他们振兴儒学、培养人才、兴学校教育的事迹最为突出,表明了当时地方政府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四川通志》载有清初年四川巡抚佟凤彩写的《修成都府学记》一文,记述了当时“是否等富庶起来再办教育”的激烈争辩的情况,争论的结果是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见取得胜利。蜀地从文翁兴学开始,形成省级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传统。这是文翁石室能取得良好兴学成果的原因之一。

  宋代知府田况在《进士题名记》中提到:“……至庆历六年,一榜得十八人,皇佑元年得二十四人……”宋代之后,蜀地比起西汉蜀地略小,然而进士一榜也能中十八人、二十四人,可谓人才辈出,这也是文翁教化的功劳。苏辙说“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成为文翁兴学后巴蜀文人自觉的文化追求。

  由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的“蜀学”对中国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欧阳修称赞:“文翁在蜀,教学之盛,为汉称首。”北宋学人吕陶《经史阁记》述“蜀学”盛事曰: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三者都和文翁石室有直接的渊源。

  我们再看文翁兴学后蜀地文化兴盛的其他方面: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在汉赋四大家中占其三席,陈寿《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唐代有诗歌巨擘陈子昂、李白,唐宋八大家中有“三苏”,元代有“诗歌四大家”之首的虞集,明代有“着述第一”的状元杨慎等。此外,清代还有诗词戏论俱优的李调元,以及与袁枚、赵翼唱酬齐名的张船山。

  三、石室中学对“文翁兴学”精神的传承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重视教育才能治平有方。这是文翁兴学对历代当政者的启迪,其中体现出崇文重教的智慧、心怀天下的担当、与时俱进的创新、矢志不移的意志和永争一流的奋斗,是文翁兴学精神的内涵,更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翁石室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多次遭遇火灾或在战乱中被毁灭性破坏,却从未中断办学,办学地址也从未改变。文翁石室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校名,先后作为蜀郡郡学、益州州学、蜀国太学、益州州学、孟蜀太学、成都府学,清康熙四十三年建为锦江书院。

成都石室中学

  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背景下,1902年,原址创办成都府师范学堂,成为成都地区开办最早的新式学堂,1904年改为成都府中学堂。1960年,当时的成都四中(石室中学)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为四川省三所省属重点中学之一。1983年,学校恢复石室校名。

  石室中学传承文翁兴学精神,为学校现代发展赋能,推动学校现代发展的探索,通过文化传承与创生,优化调整治理结构,在办学追求、学校管理、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生态德育、开放办学等方面彰显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办学追求方面,20世纪90年代,石室中学总结两千多年的学校传统,提炼出“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校训,提出“继承优良历史传统,打好全面素质基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办学思想和“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总结出“师资高、学风严、教学精、思维活、品质优”的办学经验;

  2016年,提出了“育关键能力,办品质教育,为领军人才成长奠基”的办学追求;2020年提出“追求品质卓越、实现高位引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领航中学”的办学追求和“培养有家国情怀与世界格局的未来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学校管理方面,作为蜀郡太守的文翁不仅修建了石室,而且亲自参加学校管理和教学,优先保障石室办学经费,为石室延聘优秀师资,还亲自走入讲堂,为学生授课。

  今天石室中学在行政管理中,石室中学成立年级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年级工作,管理重心前置至年级、备课组和班级,形成年级与备课组的工作特色。在教学管理中,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提升教学质量,组织全体教师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益。

  在队伍建设方面,第一任校长文翁既是“仁爱好教化”的蜀郡太守,又是“少好学,通春秋”的饱学之士。清代宋在诗在《锦江书院示诸生》一诗中写道:“春风凭汝坐,大道待人仔。此地多贤哲,不才无足师。”谯周、何其芳、曹葆华、刘豫波、林思进、蒙文通等都曾在文翁石室任教。

  为保证教师队伍青蓝相续,石室中学成立新课改委员会、青年教师指导委员会、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班主任指导委员会、德育指导委员会、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实施“导师制”,形成学校、教研组和指导老师三级培养体系,通过评选石室名师、赛课献课,有效发挥激励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程建设方面,文翁石室传授“七经”建立了自己的校本教材体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开发校本课程,以“成长树”课程体系支持“为领军人才成长奠基”的实践。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开展艺术之旅、科技之旅、军营之旅、名校之旅、农村之旅等“六旅体验”活动,开展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指导学生申报研究性课题,开展院士学生面对面活动,稳步推进STEAM教育,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挥。

  在德育工作方面,文翁兴学,化蒙昧为文明,对生命价值的发掘是悲天悯人的情怀。石室中学从2006年起就开始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生命的三个维度——活着、活好、活出价值。2018年开始,石室中学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构建生态德育模式。

  学校生态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理念,以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为重点,以修身教育为抓手,注重教育思想的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

  在开放办学方面,文翁兴学向中原文教发达地区学习,最终蜀学比于齐鲁。石室中学领办的灾区学校“成都石室白马中学”,组建成都石室中学教育集团,搭建了“石室祥云网络课堂”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区域教育合作,促进优质教育共享,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石室中学还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

  石室中学是四川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学校、四川省首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学校、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指定考点,最早开办了四川省剑桥国际高中课程项目班,诞生了四川省第一个美加留学预备班,成功在美国创办四川省海外第一所孔子课堂。“A-LEVEL课程”“北美高中课程”“美国高中课程”“加拿大BC省高中课程”组成了石室特色“国际课程体系”。

  唐代卢照邻写到《文翁讲堂》“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把文翁石室与齐国孟子讲学之地稷下相提并论,视为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发祥地。当代着名学者季羡林为石室中学题词“古今一校,扬辉千秋”。如果说李冰治水造就了成都平原的物质文明,文翁化蜀则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精神文明。

  文翁石室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史的缩影。它诞生于巴蜀蒙昧混沌之时,走过漫长的封建时期,经历近现代中国最动荡的岁月,也正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