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初升高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初升高升学规划

特色办学如何引领普通高中学校高质量发展

编者:严老师发布时间:2023-05-04关注:8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数量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人们对学校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对优质、个性化的教育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大大推动了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对此,学校教育该如何积极承担使命,以自身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地?

普通高中学校

  一、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

  首先要明晰教育质量的概念,教育质量概念先后经历了“特性说”“程度说”,再到“满足需要说”,继而走向融合。教育质量是教育过程与结果的特性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程度。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教育过程与结果的特性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要求的程度很高。

  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和国家等,也就意味着学校教育在“质”和“量”两个维度达到高水平发展状态,表现为学校教育供给和产出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高、协调性高等。在基础教育领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以及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时代教育改革赋予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一是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特质的学校育人体系,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化发展。二是完善的系统的学校课程体系,综合国家课程、区域课程和学校课程,关注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

  三是学校特色发展,破解学校同质化局面,使得每所学校各有特色、各美其美,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课程选择与课程体验。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开门办学,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教与学的场域更加开放包容,也不拘于校园内,可以整合高校、研究所、科技馆、艺术馆等各类学生综合素养实践基地。

  五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教育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和技术赋能,提高学习效率,助力学校落实大规模因材施教。六是高质量的学术科研体系,通过学术科研系统性地引领破解学校发展中的难点。七是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特色办学能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吗

  (一)对特色与高质量的关系的认识

  1. 特色与质量内在的一致性

  回溯基础教育发展历程,可清楚发现基础教育发展经历了“机会主义普及”“提质性实践”“个性化成全”的3次主题转换。学校高质量发展要破除以考试成绩为唯一准绳的“千校一面”模式,而要在追求更高学业成绩的同时追求差异性。更好的学业成绩与更多元的特色发展同属高质量的范畴。

  在育人方面,既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有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生态多样化、有特色,具体体现在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校园文化、学生特长发展等的多样化、特色化。学校办学的特色化,不仅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样的平台,还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过度竞争带来的浪费。

  学校特色发展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尤其是较为薄弱的学校,向特色学校转型已经被证明是摆脱“薄弱”帽子的有效路径。学校特色的差异性,在输入上可以分类吸引具有某种特质的生源,在输出上供给社会更加多元的选择,也就促进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2. 特色与质量的工具性关系

  学校特色创建是手段,质量提升是目的,两者相互促进,目的之达成依靠正确的手段,手段的选择是以实现目的为基础。学校特色的建设需要建立特色的育人体系,包括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堂模式、校园文化活动等。

  学校以特色作为工具,撬动固化的思维,可以形成学校独有的育人范式,打造独显的教育品牌,成为区域富有亮色的教育标杆,也就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反过来,如果一所学校实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那么其教育不但是高水平的,也必然是有特色的。

特色办学

  (二)当前学校同质化发展尤其呼唤特色办学

  1. 学校同质化呼唤特色办学

  当前,评价方式改革还处在过程中,以高考分数为主导的高校录取方式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普通高中普遍多是同质化发展,即学校的办学目标趋同于提高学生的高校录取率,导致了学校的管理模式相近、课程方案相似、课堂教学方法相仿等。这些同质化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无法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阻挡了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飞速变革,学习化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同质化办学与国家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背道而驰。

  市教委从2014年起持续进行的特色普通高中评审就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具体手段,其“以评促建”的理念本质上就是要通过自主发展和专家评审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在内力和外力的双驱动下,使得高中群体“生态多样”,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美好需求。

  2. 育人同质化呼唤特色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千年古训。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喜好、兴趣和行为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育如果只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统一的评价指标,必然导致培养的学生呈现同质化。应为具有特殊潜质和才能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便他们能够获得适宜的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某一领域的卓越人才。

  以特色发展为不同才能和天赋的学生提供特色发展的支撑,培育大量的“学术精英”“商界精英”“法律精英”“艺术精英”“政治精英”“IT精英”“体育精英”等,这是新时代高中教育应有的追求。

  不同的“精英”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养分和支持不同,这就需要高中特色发展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的丰富性和学习的多样性之上,为不同学生成长、为不同层面的“精英”提供课程支持和教学保障。

  三、特色如何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确立契合国家育人方向的学生培养目标

  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L中学聚焦国家育人方式改革,在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成功的背景下,赋予原有的学校特色育人目标以新的内涵,增加了高质量的要求,即“培育高质量‘全人+审美力’的时代新人”。学校作为一所完中,初中部需要优质均衡,高中部需要多样化、特色化。

  所谓更高质量的“全人”就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全人不等同于全才。五育是需要落实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五育,是从五育并举到五育共生再到五育融合的人的发展。所谓更高质量的“审美力”就是感知、发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基础开展美育,将艺术教育活动引向对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是L中学美育特色建设不同于其他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的本质差异。学校学生审美力发展体现为修习的艺术教育课程更多样,艺术学习的经历更丰富,艺术素养更厚实,更富有创造性,应对未来生活的跌宕更有张力。

  在育人目标下,学校锚定高质量发展落实五育融合与审美力培育,构建了具体化、校本化的学生成长目标体系。包括以下4个维度,它们互为补充、互为支撑。

  以美启智。以美育融入学科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以美感让学生认知更加鲜活,激活想象力,启迪智慧与创造性。

  以美怡情。通过培养对美的敏感性、愉悦感和生活感知力,热爱美的事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世界。

  以美培德。以美育促进人的品行、素养的培育,包括学生正确“三观”的培育以及其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善良仁爱、集体意识、公民意识、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以美化行。通过美育,使美感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行动的各个方面,并践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让美的气息扑面而来,美的元素无处不在。

  美育在学校,既是育人目标之一,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学校理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包含公平、均衡、协调、全面、创新、优质、持续和安全八方面发展理念。唯分数,唯升学率的教育注定行而不远。

  (二)建构立足国家课程的特色课程体系

  学生在校学习需要通过课程落实,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学校所有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总和。故而课程育人应该是育人的“跑道”与载体。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新高考模式和“双新”课程要求下,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凸显。同时,国家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特色化的要求。

  因此,原有的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改要求。于是,我们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重整,理顺国家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能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尚美成人”课程整体框架(见图1)。

L中学“尚美成人”课程整体框架
图1 L中学“尚美成人”课程整体框架

  在“尚美成人”的课程框架中,学校特色课程主要围绕艺术教育和综合体验活动建构,特色课程是国家课程不可或缺的补充,国家课程需要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是主干,是课程框架的底色,特色课程是分支,是特色课程的亮色。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了融入式和嵌入式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有机地将国家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在了一起。

  所谓融入式主要是指将美育的元素渗透到语文、数学等12门必修学科课程中。美育的元素是学科固有的,需要恰当地挖掘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组织各教研组编撰了《学校各学科融入美育指引》,在所有国家必修课程教学中形成有效的、系列化的美育和学科的结合点。

  融入式需要教师提高学科站位,在原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各基础学科的美育功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机融入美育元素,如在教师魅力、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和创造力、情感体验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有效融入。

  例如,在数学课堂感受学科知识与简洁美、对称美、周期美、和谐美的交融。又如在“双新”推进下,课堂情景导入、师生对话、问题链设计等都较之前更富有美感等。融入式也可理解为在必修学科中渗透美育,目前学校通过“艺味课堂”来达成这一目标。

  所谓嵌入式是指将学校特色课程有机嵌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特色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通过特色课程嵌入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构建更加鲜活的支撑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的育人课程体系。此外,学校特色课程还嵌入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以及选择性必修课的部分课程之中,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跨学科艺术融合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宽、加深、整合,建立学科间联系,与社会生活关联紧密,融入日常教学,为有共同基础但兴趣有差异的学生提供课程选择。

  艺术尚美专业课程群立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积极探索多元艺术课程育人方式,在音乐、美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舞蹈、戏剧影视、民俗文化、数字媒体艺术等多元艺术门类,使学生体验更加丰富的审美感受,理解艺术蕴涵的人文价值,提升审美能力。

  活动尚美体验课程群主要包含以下3类:“思美”专题教育课程、“寻美”研学活动课程和“行美”主题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中融入更多美的元素,是将审美素养内化为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3类特色课程,主要依托大艺术课程、交响乐团专业培训、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载体达成。特色课程在各年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价值观,着力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审美素养,使之形成自主、合作、尚美、创新的健康人格。

  另外,在“双新”背景下,学校重新审视“尚美课程”,发现存在融合意识不强、美育资源挖掘随意化、审美教育零散化等问题。大单元思维和结构化思维要求我们不仅要挖掘学科美育要素,更要有序整合美育资源,序列化、系统化地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中,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审美感知中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为此,学校着力研究“大单元”视野下特色课程教学设计,编写了《市学校学科审美力培育单元目标设计》。

  为了进一步完善特色课程,学校还尝试构建“美育”特色课程全方位评价体系。通过分析课程目标的恰当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实施过程的有效性、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对美育课程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期通过评价导向进一步提升课程美育的功能。

  (三)基于“双新”与特色教育变革课堂教学

  结合“双新”落地与特色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尝试整合构建了“艺味课堂”模式,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依托学科育人价值,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情感、灵性、智慧活化认知,设计大单元学习任务群,以问题为导向,让课堂变得有趣味、有艺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互相促进。

  学校确立4个维度的教学与评价指标,即激起兴趣与探索欲,激发信心与力量,激活智慧与创造力,唤醒美的心灵与行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课堂情感审美化的基本模式(见图2)。

课堂情感审美化的基本模式
图2 课堂情感审美化的基本模式

  学校“艺味课堂”以“大单元任务”教学设计为出发点,整合教育资源和内容,开展情境化教学,关注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顺应素养导向教学的需求,将学习任务、活动、评价等教学要素围绕单元学习目标相互关联整合,形成“单元整体”,强调核心概念的功能化和核心知识的结构化。

  其中,知识的导入是以审美体验为媒介;技能的提升是以审美创造为触媒;素养的形成过程充满了艺术的味道,唤醒美的心灵与行动,让课堂充满张力。

  各学科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特别关注单元内容梳理、单元结构规划、单元教学流程、单元学习目标、综合探究、单元作业设计等。教师们认识到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推进“艺味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实践—提升,形成闭环,每年开展的“艺味课堂”教学评比与展示都有火花碰撞,并带来以下3个方面的思考。

  1. 教与学的时空拓展。

  泛在学习、同侪课堂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注重教学的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线下线上融合。慕课、尔雅、MOORs等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资料,微信、QQ、腾讯课堂等个性化辅导App使得学习变得时时处处都可进行。极课、必由学、高木、教学三个助手等自适应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新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

  2. 教学方式的变革。

  美育应该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做全方位的设计,这种教学方式变革有4个着力点。

  (1)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关联。通过情境的创设搭建起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桥梁,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实现语言之美与问题之美。

  (2)通过美感触动、情感打动、思维互动促进美育落实。在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力量,以实现和谐之美与沟通之美。

  (3)通过启发探究深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激活学生的智慧与创造,以实现思维之美和生成之美。

  (4)通过倾情践行活化认知。教师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美的心灵和行动,以实现价值之美和仁爱之美。

  3. 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校基于课程标准大力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三感育人”(感染、感化、感悟)、课堂结构性变革、翻转课堂、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混合型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教师主导进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致力问题的解决,此过程中特色课程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主要职责在指导与激励。

  基本形成了“学习—讨论—练习—反思—再学习”的学习过程,通过丰富的体验、探究、反思、感悟,提升思维品质,初步构建起“活动—探究—践行”的课堂模式。

  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以特色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也着力构建起聚焦特色育人的支持体系。如美育“隐形课程”场域建设和文化环境建设。再如,外聘与内培结合,培育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针对学生在普及、提高、拔尖3个层面的学习需求,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美育通识培养,对艺术教师加强专业提升,对非艺术教师进行特色挖掘,外聘艺术专业教师,从4个层面培养美育特色教师队伍。学校还探索建立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条龙”的学生乐团培养模式,开发并实施了序列化分层次的管乐培养课程。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