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到校”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2002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高中录取要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名额分配等制度”。但在这之前“指标到校”的高中招生制度已经开始实施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指标到校”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1、“指标到校”政策的雏形
在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查到:辽宁省营口市的高中招生改革于 1988 年开始。
其主要做法是逐年减少按分择优录取“统招生”的比例,在对初中各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重点高中招生指标的 70%左右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校,限定最低录取控制线,实行“分校定额择优”。同时,其它地区如大连等地也开始把重点高中的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分校划线择优录取。
这是笔者掌握的最早的地方实施“指标到校”政策的案例,但当时实施的分配指标与现在的“指标到校”政策的涵义并不一致,只能看作是“指标到校”政策的雏形。
199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各地“采取多种形式改革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办法”,要求改革后的高中招生办法要符合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国家第一次以正规文件的形式提出有关高中招生的问题。
但这一文件只是在宏观上提出要开始探索新的高中招生办法,并没有提出具体哪些招生办法是可行的。
2、“指标到校”政策的提出
2001 年 5 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高中是衔接初中和大学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时期,从此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高中教育的发展,但对于高中招生制度没有提及。
2002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学生公开推荐等制度。”
这是第一次以国家文件的形式提出要实行“名额分配”的高中招生办法,推进初中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3、“指标到校”政策的发展
2004 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 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中进一步强调:
“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各地应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试行优质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均衡发展。在试行名额分配、推荐等招生办法时,要严格程序、公开过程,取信于民,防止走后门的现象。”
此指导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高中招生改革的问题,各地区在此文件的指导下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以分配名额、分配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指标到校”成为探讨高中招生制度多元化的重要产物,许多省市开始实施这一招生制度,“指标到校”开始在各地广泛实行。
至此,“指标到校”政策已经成型,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部的相关指示,开始进行全面的高中招生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