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小升初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小升初升学规划

小学和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异及教学衔接方法

编者:高老师发布时间:2023-02-14关注:15

  当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后,不论是在学科知识、学习管理、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行为习惯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这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

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纵观多数小学生升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出现了数学成绩和兴趣急剧下滑,甚至表现出对数学更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情绪的情况,这都是因为教师未能够做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工作。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一定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一、小学数学学习和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学生在学习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时,常常要重点掌握一些基础性的数学概念和基本的运算方法,这也是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和目标所在。当学生进入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之后,教师就会着重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进入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之后,教师则主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养成,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教学侧重点和目标发生了变化。

  (二)教学方法和过程差异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而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着十分充裕的课时,所面临的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所以在讲课的速度上也会稍稍放缓,并且会对学生面临的一些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内容的增加,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复杂,课程容量也逐步增大,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不得不加快上课速度,很多重难点知识只能依靠学生的自主思考、提问以及课后讨论,所以教学过程比较仓促。

  在两个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明显的差异,教学过程也有各自的轻重缓急,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情况。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因为小学生年龄低下,基础薄弱,但是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他们的记忆力相对较好,所以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对于基本的知识点主要依靠死记硬背,即便学生无法理解,单凭记忆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这种学习方法长远来看是了不得的,因为进入到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之后,由于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复杂且有难度,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在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灵活应用,举一反三,单凭刻板的记忆是无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答题的。

  但是要想纠正学生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改变自己对教师的依赖性,而逐步展开独立自主的数学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做出改变,更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二、“小升初”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联系

  虽然初中数学知识要比小学数学知识更加繁多复杂,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教师要想做好小升初的有效衔接,就必然要对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挖掘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构建起利于学生理解的知识连接点,避免学生突然跨越到初中数学知识学习而产生不适应的情况。

  例如,在鲁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学生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能够了解到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对各种立体图形的变化有所把握,学会从不同方向来观察几何体,并对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有所认识。几何一直是数学世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内容。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接触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四边形性质探索》、《圆》、《视图》等内容,所以当小学数学教师讲到这一课时,就可以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一些初中阶段的几何知识,使学生留有印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深入了解,从而减低学生的后续学习难度。

七年级数学教学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低下的特点,所以这时候有必要落实对学生的有力指导和帮助,在教学课堂上要应用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直观感受。

  当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后,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且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所以这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数学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些方法进行整合利用,灵活组合,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教学方法能够深得人心,这样才能够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

  例如,当教师讲到《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有趣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如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它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还少一吨,请问大象几吨重?边给学生提问,边应用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或是视频,给学生直观的体验,激起学生思考、讨论和计算的动力。

  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来梳理出不同的计算方式。有了这一铺垫,今后学生在学习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时,数学教师同样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但是更突出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和分析的作用,教师不作过多干预。

  (三)加强师生互动,发展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考察不足,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后续步入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在小升初的衔接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才能够真正完成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督促习惯培养,提升学习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了利于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有力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基本修养高低的标准。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习惯培养处于极为有利的时期。

  数学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自我督促、约束和管理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适用于自身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顺利地参与到初中数学学习中,更可以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游刃有余,提升其整体学习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鉴于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要想保证学生的顺利升学和数学学习的顺遂,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努力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习惯培养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可以集小学数学学习之精华,夯实初中数学学习之根基。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