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协和实验小学对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探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倡导“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本文在分析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意蕴和逻辑向度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协和实验小学的实践样态,探索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路径。
一、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意蕴
纵观文化概念的变迁历史,一个不变的事实是,文化一直围绕着人展开。“生活方式”作为描述人认知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集中表达,是把握文化较为全面的角度之一。
因此,我们从生活方式角度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部分组成。精神文化即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校训等,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深度和价值旨趣。
(一)集体人格:作为一种整体生活
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文化的哲学表达,离不开“人”的因素。从学校场域中“人”的生存状态看,学校组织成员开展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存在差异,并决定着个体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样态。
因此学校组织作为一种集体场必须找到一种联结个体的纽带,以串联起物质基础之上的关系、政治和精神。可见,培养一种超越物质的价值共识是确保一所学校环境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组织成员在学校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从学校存在的实在看,学校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人的聚集形成“集体场”,并进一步促进“场”中组织成员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审美取向一定程度的趋同。这个过程需要学校共同体有意识地去认知、有取向地去选择、有目标地去建构。
学校作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场域,追求一种更富意蕴与发展空间的集体人格,具有多重价值指向。师生作为有活力的生命体,期盼一种有意义、“在一起”的整体生活,具有强烈的内在需求。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需求表现。
(二)共同行动:作为一种治理基础
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中小学校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向度,因为学校治理的本质是价值层面的认同与影响。
从学校治理的过程看,治理目标的确立、治理理念的凝练、治理制度的建构、治理机制的运行,都需要从其所依据的价值立场加以考量和选择,是对学校治理是什么、依据什么提出学校治理的价值主张或价值立场、怎样形成价值共识和治理合力等基本问题的回答。
学校治理涉及丰富的文化背景、利益诉求多元的主体,当多元共治作为学校治理的核心要义时,在不同个体或群体间形成一种跨身份的共享价值体系指导行为选择尤其重要。
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表达,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的精神基础。
肯尼斯·葛根的关系性存在论主张将个体放在关系语境下理解,“在关系优先于个体的背景下,个体的行动选择不再绝对地受制于区隔的心灵,而是由特定角色身份及互动对象的关系决定”。
根据这一理论,每个个体都被嵌入到多元关系中,在相互协调中形成一种“共同的行动”,而行为背后的价值共识便是支撑这种关系性流动过程的基础。
在学校情境下,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就担任着这样的价值功能,它是多元主体规范自身行动的标准,也是集体行动的根本动力。因此,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治理基础与学校治理巧妙连接,彰显其重要价值。
(三)精神共在:作为一种生命成长
学校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其教育活动本来面貌就是“文化涉入”“价值关联”。学校教育要发挥育人价值就必须抓住人本身。
黑格尔认为人的根本体现在“精神共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不仅是必要的,并且也只有成为主体才能把握实体(家庭、学校、国家)的教育精神;也只有成为主体,个体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自我单纯欲望和情感的束缚,以及仅作为实体的外在规范约束,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现实的个体。
据此,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有涉的活动,终极目的不在于教给儿童共同生活的工具性技巧,更不在于谋求最大化的利益,而是引导儿童走向精神的充盈,“帮助儿童获得内部的精神自由”,获得一种切实的生命成长。
二、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逻辑结构
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逻辑框架由逻辑起点、逻辑线索和逻辑行动组成。溯源历史以确定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从应然追求把脉建构的逻辑线索,以实践哲学指导建构的逻辑行动。
(一)历史溯源确定逻辑起点
学校文化建设要在传承和发扬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厘清自身文化脉络,发掘文化密码并使文化接续发展。在溯源历史、接续文化的过程中需避免全盘接受或简单复刻,需要有选择的取舍与有新意的创造,从而使学校文化保持本性并获得不竭的生命力。这就需要理清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关键事件、典型故事,明晰学校发展的文化线索和思想流变等。
以成都市协和实验小学(下称协和实小)为例,学校在建构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前,经过访谈、实物收集、走访调研等途径,梳理出学校历史发展脉络,把与“湖”相关的精神旨意作为了文化符号的初步构想。
(二)应然追求把脉逻辑线索
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组织成员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分两个部分:面向应然追求的精神理念、面向实然办学实践的行动理念,两部分被生动的文化符号连接起来,叠加构筑起学校核心价值系统的“四梁八柱”。
首先面向应然追求的精神理念,是学校组织成员结合学校发展对真善美的真挚表达和抽象凝练,也是学校成员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符号,形成过程是学校以实践为依托,以持续理性思考为途径确定个性化且具有教育影响力发展方向的全过程,具体由四个部分组成:
文化核心、办学愿景、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文化核心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办学思想、核心价值立场;办学愿景指向学校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办学理念指向学校办学的具体行动,围绕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展开,前者回答在校本语境中实践主体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后者落脚为治校行为;办学目标是学校办学要达到的标准。
(三)实然实践指导逻辑行动
基于实然办学实践的行动理念是在精神理念指导下,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根据本校特色,讲清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具体由四部分组成:育人理念、育人目标、校训、“三风”。
育人理念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人”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学校发展与反思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方法论。不管运用何种育人理念指导教育实践,都要扎根于学校独特的发展背景和实践情境,是学校组织成员教育经验和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育人目标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结合学校性质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也是学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根本问题的个性表达。校训是学校组织成员规范、警策的行动纲领。“三风”是校风、教风、学风的统称,是学校精神的外化形式。
校风是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学校乃至社会范围内具有极大影响、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
文化符号是连接应然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和实然行动的精神理念的桥梁符号。对于核心价值观来说,文化符号是形而下的具象图示,核心作用是托物言志,具体表征可以是动物、植物等。对于精神理念来说,文化符号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表达,是对学校行动实践借助艺术表达的高度凝练。
三、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协和行动”
(一)协和实验小学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之梁”
协和实小以文化核心、办学愿景、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精神理念系统,构筑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之梁”。
1. 以“怡心”生态教育为文化核心
生态教育是学校办学方向,怡心是学校价值立场。“怡心”主张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的怡心,学校要努力创设适合每个人发展的怡心健康生态,实现发展要素间正向的循环和迭代,帮助每个生命在组织内、组织间蜕变和成长。
2. 以“教育近人,怡心生长”为办学理念
“教育近人”指向“近需求”与“近全人”。
“近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以更多亲近儿童的视角,让学生发展成为学校的首要事情;
“近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将教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相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家长”——开展家校服务课程,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怡心生长”代表办开心、舒心、放心的教育,做到孩子开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
3. 以塑“怡心”教育品牌,办“湖蓝蓝、趣满满”的现代小学校为办学目标
教育品牌可以从品质和品相两个维度把握。有品质的怡心品牌文化涵盖品行、品位、品性三方面。
品行主要关注师生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式;品位侧重培养组织成员的品德格调、审美情趣;品性注重引导师生内在品质向善向好发展。有品相的怡心品牌文化指向学校的“物理文化”,直观表现为硬件设施的高质量。
“湖蓝蓝,趣满满”的现代小学校回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湖蓝蓝”代表学校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民主参与、合谋共治的良好教育生态;“趣满满”代表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现代学校治理体制机制下,为师生、家长提供多元课程,促其更好地成长。
4. 以“湖蓝天鹅逸,更好更心怡”为办学愿景
“湖蓝”比喻教育美好;“逸”表示安闲安乐,有超凡脱俗、卓尔不群之意。“蓝”原是一种颜色,这里借“湖”的生态美比喻教育生态美好。“心怡”指美好体验。“湖蓝天鹅逸,更好更心怡”的内涵是:通过教育的“蓝”(美好)映衬人的“逸”(优秀);通过积极主动追求“获得感”,收获内心的快乐。
(二)协和实验小学核心价值体系的“行动之柱”
协和实小以育人理念、育人目标、校训、“三风”行动理念系统,构筑核心价值体系的“行动之柱”。
1. 以“生而不凡,蜕变有时”为育人理念
“生而不凡”指学校教育要让每个个体收获一颗挑战生活的心,像海绵一样向他人学习、自我完善。“蜕变有时”指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律,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学校要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适合的教育,让孩子一步步收获成功,彰显属于每个生命的不凡。
2. 以“培养心有信,能自成的现代儿童”为育人目标
“心有信”是对核心品质的要求,包括与心对话(培养信心和信念)、与人协和(被信任、信任他人)两个方面,前者回应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重在培养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引导、发掘自身潜能;后者回应“社会参与”中的自我与社会关系。
“能自成”是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包括行动有方、见识远大,前者对接“社会参与”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后者对接“文化基础”,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精神,做有文化底蕴的人。
与此同时,学校以“一言一行,赏心悦目”为校训,确立了“澄明卓见,水天一色”的校风、“心有湖岛,破壳凌霄”的教风、“我是小天鹅,我优雅,我自信”的学风。
学校文化符号主体是一只挥动翅膀、昂首向上的白天鹅,蓝蓝的湖水中嬉戏鸣叫的白鹅昂首“向天歌”,天鹅作为爱、奉献与伙伴关系的象征,彰显“怡心教育”主张与实小人精神的“协和”。白天鹅蜕变的故事代言的是每一个孩子未来可期、潜力无穷,鼓励我们在寻梦路上信心常伴、坚定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