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沙小学美术教学中以展带教的尝试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涵盖绘画、雕塑、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展览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重要呈现、评价方式,是提升创作者、参观者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金沙小学本部四个校区,6800多名学生,12位美术教师。依托工作坊,植根传统文化,以校园艺术展览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来带动教育教学,让全体师生家长都参与其中。通过准备展览、布置展览、观看展览、模仿展品、总结展览等环节,充分发挥美术展览中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展带教的研究背景
(一)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022年颁布的新课标指出,“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改变了过去课程目标不清晰,重能力和技法的一些弊端。以儿童作为课程的主体,以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最终指向“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金沙小学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在致力于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学校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技法训练。应该将其放入一个真实的实践场景中,通过五育并举、跨学科主题式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儿童艺术实践的特点
近年来,部分高校采用“以展代教”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其中的展主要是指名家作品走进学校,或让学生外出参观,或组织学生毕业作品展等。通过让学生多观摩、多感受,代替课堂教学中的讲授、临摹、技法研究的策略,达到提升审美水平的目的。
显而易见,这样的实践学习非常有效,但是不能照搬到小学。第一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小学生年龄较小,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不足,需要教师的引导。第二是小学很难引入名家的真迹或主题展览入校,仅凭一些照片、海报不能达到研究好作品、感受好文化的目标。第三是在疫情期间,难以组织学生外出。
依托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小学开辟了校园主题展览,作品主要由老师学生共同创作、部分家长协助,定期更换。孩子们沉浸式的、全身心的、全过程的参与,让知识和技能在头脑中活了起来,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在美的展览氛围中涵养了艺术素养。
二、以展带教的评价策略
艺术展览作品多、参观者多,经常伴随着学术研讨活动,是最高的艺术评价方式。现代艺术家均以参与重要艺术展览、举办主题展览为荣。以展带教的评价策略特点鲜明:
(一)以展带教评价对象广
校园展览以师生作品为主,每个老师都要带领自己的全体学生将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展示,每学期一换。全校师生有组织地进行参观、欣赏评述,每年进行校区间艺术展览的评比,选拔当年优秀展览组织者并给予个人和集体奖励。
(二)以展带教评价反馈快
校园展览一期一次,布置在开放的空间,师生随时可以进行观展学习。展览处设置书桌和留言贴纸,参观者可以随时进行留言评价,创作者随时可以进行比较和反思。
(三)以展带教评价维度宽
以展带教采用场景模拟的形式,师生在选题研究、创作作品、布置展览、观展研讨的每个环节都会进行评价。阶段评价将影响到最终的展示效果和期末考核。整个活动期间,学生团结协作、辛勤劳动、动脑动手,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
三、以展带教的实施办法
不同于其他学科组,美术组教师的专业具有二元性,既有基本通用的技法常识,又有专一的特长。按照传统的学科教学法,老师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课程、解读教材。对自己熟悉的艺术体验活动相对也会教得多一点、教得好一点,反之亦然。
学生相对也就会对该技法学得多一点,背后的文化含义理解得多一点。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很多弊端,比如师生的技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重技法轻文化、重个别轻整体,教师之间互相看不起、缺乏交流、不团结等。
我们的以展带教不是用展览代替教学,而是希望用联想展览结果来让教师提前明确本期教学目标,通过展览的前后实践活动,带动课堂教学、带动教研工作,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一)确定典型技法——金沙纸艺
作为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共建单位,学校经常参与博物馆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特别喜爱太阳神鸟金箔、金面具、蛙形器等文物,并用这些元素创作过多种作品。
这些文物都是早期的金箔刻印图案,堪称剪纸作品的代表。同时,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剪纸、折纸、立体纸艺的课程,我们选取纸艺这种艺术形式,作为进入美术世界的一个小的窗口。
纸艺包含了造型、色彩的各种知识,可以以平面、半立体、全立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现,使用的工具从双手到剪刀、刻刀、钉、垫板。既能简简单单一张纸表达,也能层层叠叠多张纸组合。传统的平面剪纸,现代的立体纸构成、剪纸图案应用设计都属于纸艺的范畴。这就给了师生极大的创作空间。
(二)确定教学形式——金沙走课
根据美术教师的二元性,全体教师开始以基础的平面剪纸、撕纸、折纸等方式进行授课,让全体学生都进行体验。学生们在两周后都能剪几种简单的代表纹样,高年级学生会剪复杂一点的金面具、团花、多角形花纹等。
个别美术教师自学了复杂的剪纸纹样,和非遗传承人、家长志愿者一起通过年级走课、校区走课教授更多学生。做出了纹样复杂美观的金沙娃娃、门帘、大型团花等。
还有一些教师整合了自己的专长,做了一点“微创新”。比如:擅长手工的老师,将剪纸做成了挂饰;擅长泥塑的老师,用彩陶做成了模拟剪纸;擅长书法的老师,做出了书法剪纸;擅长国画的老师,用国画纸做出了染色剪纸;擅长油画的老师,做出了色彩丰富的剪纸;擅长漫画的老师,做出了故事剪纸……
他们按校区自觉形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将自己的好课进行分享,不仅在校区内走课,还在集团内进行走课推广。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不一样的纸艺乐趣,不一样的课堂。
当班授课教师作为观察员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学生观察员一起填写观课表,及时给上课老师进行反馈,共同体教师随时教研,帮助授课老师调整上课的内容和方法。
(三)确定布展方式——轮流主持
每学期,我们确定一位教师作为主展,他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60%的作品,必须包括平面作品、立体作品和装置作品。学习共同体组的其他老师配合完成剩下40%的作品。如果金沙遗址博物馆有相关类似的展览,主展老师就和博物馆一起联办。
以2022年春节期间的“妙剪生虎,虎虎生福”纸艺展览为例。学校拟和金沙遗址博物馆一起布展,以金沙的石虎为原型进行创作。在2021年9月第一次美术教研会上,主展老师就给全组教师提出本期的布展主题和作品要求。
在随后长达3个月的时间,共同体组老师结合教材做出了各种大小虎的单色剪纸,福字的立体制作,红包做的灯笼、窗花、灯罩等等。老师自己制作了大型的虎的立体图案、福字灯等。
收集到的全部作品,其中一部分布置在了主题展览区,一部分布置在各楼层和教室。全体教师学生一起出动,窗户玻璃上、开放的图书馆贴上适合的剪纸,和文化建设完美融合;主展区需要用上物理知识和劳动技巧,结合现代光电效果,布置成了一间浪漫温馨的艺术屋。
还记得当时已然天黑,当一盏盏灯点亮的时候,老师们、孩子们兴奋的笑脸,那是一种由衷的高兴,更为了自己在此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学校老师制作的石虎剪纸,也作为金沙遗址博物馆主展的图案。校内外的美术展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外界的一致认可。
(四)确定观展方式——全员参与
展览布置好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进行组织参观、引导学生欣赏评述、展览维护、校区艺术展年度比赛等项目。每一个学生都将在老师组织下集体参观一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用卡片、作文、点赞小花等方式进行点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改进。
全体教师任意参观,家长在期末家长会时入校参观,共同选出校区、集团最美展览和最美展品。一学期后,布展老师和主题更换,学生再次进入上课、创作、布展、观展环节。
四、以展带教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在每年两次的艺术展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艺术测评的水平保持优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逐步深刻体验到了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魅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家的距离。日常派驻学生进行劳动清洁和展品维护。参观展览的礼节、保护作品,遇到破坏展品的行为如何制止,又是一节鲜活的德育课程。
在课余时间,孩子们更愿意走进美术馆、艺术馆,去观察感悟、去欣赏理解,更加的包容和开放,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渐提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的以展带教串起了学科、学生和生活,滋养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美好的学生形象。
(二)教师综合素养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以展带教需要进行技能和角色的突破。在深入理解本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节课之余,以展带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去打破本专业、本特长的壁垒,通过探寻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学科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建立起整合的学科通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金沙的“以展带教”,通过展览引领教研和教学水平。以一种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核心进行深度学习、扩展学习、联动学习,促进教师多种艺术能力、技法、艺术风格、文化的研究与学习。
(三)学校文化建设提高
每一次布展,都在学校文化的大框架下进行的,就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次提升。所有的师生和来访者每学期都能看到学校新的变化。文化环境又不断地滋养我们的师生,让校园充满美好、激情与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