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开展“全阅读”教育活动
自2008年以来,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以下简称“人北小学”)深耕儿童阅读,在传统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阅读”教育主张,依托国家课程,构建具有融合性、创生性的“全阅读”活动体系,破解了学生“读不进去”“读用分离”的难题,探索了阅读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小学阅读教育的问题
第一,阅读教育过度倚重语文学科。
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育过度依赖语文学科的学业要求。除教材内的阅读内容外,语文老师多以阅读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阅读内容大多为人文类读物,大多与语文教材配套。阅读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语文成绩,阅读教育的短视化现象非常普遍。
第二,阅读教育的育人价值被窄化。
只为提高语文成绩的阅读,泛化的全科阅读,都较少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监管阅读行为能保证阅读量的增加,但很难监测阅读中是否发生了深度思考,不能保证阅读素养提升,阅读效果难以评估。重输入轻输出的阅读教育窄化了阅读的多元育人价值。
第三,阅读教育的效果难以转化。
在生活中,少部分热衷阅读的儿童学业成绩并不理想,更多的学生则将阅读视为提高学业成绩的方式,积极主动且涉猎广泛的阅读行为不多,伴随深度思考并将思考主动表达的不多,读以致用或以阅读作为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不多。阅读和儿童现实世界之间形成了鸿沟,阅读的效果难以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所需的思考力、行动力。
二、“全阅读”活动的理念建构
(一)“全阅读”活动的主张
阅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一般认为,小学阶段通过字词认知、句子理解和篇章阅读累积而来的阅读能力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但阅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至关重要。人天生具备学习能力,具备社会性,不能抛离社会性来谈论阅读教育,让儿童阅读成为与社会现实割裂的空中楼阁。
基于以上认知,人北小学早在2008年就率先提出“全阅读”主张,倡导儿童通过阅读“有形的文字,无形的生活”,在“全阅读”中实现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转化、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转化、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
(二)“全阅读”活动的价值
“全阅读”教育以“慎读达理、深读启智、悦读立身、润读雅性、广读致趣”为直接目标,最终实现“培养善于阅读世界、书写人生的幸福人”的育人目标。“全阅读”活动是落实“全阅读”教育育人目标的具体实践,以“四阶”指向为价值追求。
第一阶指向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习得,通过“学科+阅读”,丰富孩子的知识积累;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二阶指向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激发孩子好奇、求知的原始本性,满足孩子的兴趣、个性偏好。
第三阶指向阅读素养的形成,培育基础阅读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积累底蕴,促使学生在跨学科阅读中形成综合理解,促进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创意表达。
第四阶指向高尚人格和生命意义的建构,通过阅读,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进而形成对世界和自我的正确理解,实现人格高尚、内心丰盈、精神明亮、终身幸福。
图1 “全阅读”活动的“四阶”指向价值追求图
(三)“全阅读”活动的特征
第一,阅读主体“全员”。
“全员”包含了儿童和有协助能力的成人。二者在不同的场域构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中心都是儿童。有师生学习共同体、亲子学习共同体、班级学习共同体、校社学习共同体等,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卷入阅读可以从人员、资源、技术等方面保证儿童阅读的效果,也能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与实践性阅读之间的转化。
第二,阅读对象“全容”。
“全容”指阅读内容不仅仅是书本或数字化阅读材料,还包含了生活情景、实际事情等诸多要素。事物之间具有纷繁复杂的关系,丰富阅读内容的范畴可以让儿童充分感知事物变化,从而让知识的迁移更科学、更有深度。
第三,阅读空间“全域”。
“全域”指儿童阅读空间的全面性。家、校、社三方共同构成真实的多维阅读空间,阅读可以发生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
第四,阅读体验“全程”。
“全程”指向儿童阅读体验的全过程。包括从学习阅读到用阅读去学习的过程;从理解文本到实践参与的过程;让阅读从学习方式转化为生活方式的过程;通过实践让阅读的收益显性化,让阅读浸润生命的过程。
三、“全阅读”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全阅读”活动的四大样态
人北小学在“全阅读”教育理念指引下,根据国家课程的总体要求,从全科教材中选取可拓展的阅读内容,设计具有融合性的多学科、跨学科阅读活动,将阅读与学科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
通过“阅读与写作、阅读与研究、阅读与创作、阅读与社会参与”四种活动样态,助力书本知识向生活实践转化,促使阅读能力向问题解决能力转化,促进阅读素养与学科素养一致性发展。在“全阅读”活动中,这四种活动样态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同时存在并交互作用。
1.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是共生关系。在“全阅读”活动中,写作的形式包含写读书笔记、写阅读实践活动方案、写研究报告、写剧本等,写作形式依据活动内容而定。
如在“春日阳光全阅读”活动中,学生通过写“创意读书笔记”参与活动;在“夏日小剧场”活动中,学生可以依据阅读内容自主改编、创作剧本;在“数说中国年”活动中,学生可以写研究成果报告。
2. 阅读与研究
阅读是获取知识、了解世界、丰盈心灵的方式,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在“全阅读”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在启发思考、加深理解、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作用。
在“我为数学代言”活动中,我们为学生录制了与北师大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板块“你知道吗”配套的数学阅读微课,对教材中过于简略的阅读内容加以扩充,让学生通过数字化阅读的方式加深对数学文化、数学历史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在观看后通过自主阅读,寻找其他的数学知识点加以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3. 阅读与创作
创作是“全阅读”活动的基本要求,即在阅读后学生要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创作的形式非常丰富,常见的包括绘本、小报、PPT、微课、手工、手账、漫画、短视频等。
在“数说中国年”活动中,我们围绕“年”这个主题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内容涵盖了文学作品、民间习俗、历史故事等,并以导读课引导学生将视线从书中的“年”转移到现实中的“年”,从生活中去观察、寻找“年”和数学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通过作品创意表达。
有的学生创作了数学小报,收集了人们过年期间娱乐、购物的消费数据,并绘制了统计图加以分析;有的学生制作了PPT,对自己历年的压岁钱进行了统计,还进行了家庭调查,调查了三代人获得压岁钱的数据与变化趋势,表达了对家庭生活品质提升的感悟。
4. 阅读与社会参与
“全阅读”活动面对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为儿童架构了“从阅读到实践,从参与到表达”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读思结合、读以致用。在“做劳动小达人”活动中,一些学生观看劳动相关的纪录片,理解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者的不易;
再利用寒假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去敬老院、图书馆做志愿者;然后将自己参与社会实践劳动的感受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学生形成的“全阅读”作品,既是阅读与实践后个人收获的输出,也是可供传播、展示和他人学习的新的阅读内容。
(二)“全阅读”活动的设计思路
1. 活动设计的整体思路
活动以“主题+主学科+辅助学科”的结构生成,主题基于国家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实际和儿童心理特征确定。主学科以事实性知识为主导,辅助学科以学科技能为支撑,在活动中融入阅读的元素设计活动流程,确保阅读在活动中发挥其必要的作用。
2. 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要融入阅读元素。
在“全阅读”活动中,阅读是促使学生理解主题、探究问题与表达思维的方法,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融入阅读元素。例如,“设计我的阅读银行”活动,推荐了一系列与“储蓄”阅读相关的书籍;
“春日阅读”活动分段推荐主题阅读书目,引导学生撰写“创意读书笔记”;“劳动小达人”活动配套了劳动主题阅读清单,让学生从阅读中理解劳动的意义。
二要增强个性化体验。
“全阅读”活动的设计注重真实情景中的个性化体验。在“数说中国年”的活动中,“中国年”是真实的生活情景。学生在“过年”的过程中寻找数学元素,发现数学问题具有可选择性,基于同一个情景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研究了压岁钱与储蓄、利率有关的数学问题,有的研究了过年购物打折的窍门等。因此,学生的活动体验也是不同的。
三要具备多学科视角。
“全阅读”活动虽然有主学科与辅助学科之分,但其设计理念注重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观察与诠释。例如,“中秋望月”活动中,以数学为主学科,活动的主体需要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过中秋的经验链接起来,从数学角度去“望月”。
但同时活动也设计了基于语文、科学、音乐等视角的“全阅读”内容。例如,引导学生鉴赏中秋诗词,了解中秋习俗;观看航天飞船升空“望月”的壮举;聆听与中秋有关的音乐等。
四要创生“全阅读”作品。
“全阅读”活动具备创生性,在充分的阅读与实践后都需要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创意表达,生成“全阅读”作品。“全阅读”作品包括绘画类、写作类、演绎类、电子类、综合类等。
五要注重社会性评价。
儿童有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关系互动以及得到社会享受的需求与渴望,让活动评价体现出社会性,可以促进学生包括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如在“劳动小达人”活动的评价环节,设计“小作者班级巡讲会”,让学生携带“全阅读”作品到各班轮流宣讲。
讲述作品创作的思路、过程、结果,请读者为作者签名、留言。优秀的“全阅读”作品会由学校图书室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整理、归类后,还在学校公众号进行专题推送。
3.“全阅读”活动的序列
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人北小学的“全阅读”活动形成了各年级的寒暑假活动序列,保证了每一届学生都可以在小学期间经历完整的“全阅读”活动过程。(见表1)
表1 “全阅读”寒暑假活动序列
4.“全阅读”活动的操作模式
从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中提炼出了“全阅读”活动的操作模式,分为假期前、假期中、假期后三个时间节点。教师以线下导读课、线上指导课、线下共读课三种课型辅助活动实施;学生以自主探究和亲子合作两种方式参与活动。最终形成“全阅读作品”。假期后以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见图2)
图2 “全阅读”活动操作模式图
活动前期。寒暑假之前,确定本学期的“全阅读”活动方案,选定活动主题,分解活动步骤。依据主题的范畴和主学科的学科特质进行阅读目录的推荐,一般包含书籍和数字阅读资源。撰写导读单,由各班班主任依据导读单组织导读课,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与参与方法。
活动中期。假期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亲子合作两种途径,依据导读单参与活动,创生“全阅读”作品。期间教师通过线上指导课进行过程监督与个别指导。
活动后期。开学后分班组织“作品发布会”,进行“全阅读”作品的分享、班级推优、年级评优、学校评优;组织颁奖仪式;特等奖作品由学校图书室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精选优质作品通过学校公众号面向全社会进行系列展播,并在校内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
(三)“全阅读”活动的组织模式
“全阅读”活动具备多学科、跨学科特征,需要整合教学资源、部门资源才能确保活动顺利实施。我们探索出了活动组织模式。筹备阶段,由科研室负责设计活动方案,与涉及的学科教研组共同教研,论证活动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实施阶段,由教导处统筹安排各年级组有序组织活动,科研室和教导处共同承担师培工作。评价阶段,由教导处负责组织如小作者见面会、优秀作品展播、颁奖仪式等评价活动。总结阶段,由科研室负责留存资料,总结活动成效,反思改进活动,进行成果提炼。(见图3)
图3 “全阅读”活动组织模式图
四、“全阅读”活动的未来展望
(一)用“全阅读”理念把握儿童阅读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类的知识急剧增长使教育无法面面俱到,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需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纵观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阅读教育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求。PISA相关研究指出,教会儿童阅读是为了让儿童用阅读去学习。阅读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输入,而忽视实践与表达。
“全阅读”活动是对儿童阅读教育的新尝试,旨在把握“四全”特征与“四阶”价值,通过系统化的设计与实施,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以阅读作为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形成可转化的桥梁。
指向实践性的阅读教育是基于理解性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教育,也是“全阅读”活动所承载的价值取向。
(二)用“全阅读”理念丰富儿童阅读教育的实践样态
儿童阅读教育中,无论是校内阅读课程的多样化实施,还是亲子阅读,其普遍的实践样态以“读书”为主。“全阅读”活动提出的四种实践样态拓展了阅读教育的宽度与深度,体现了阅读教育的多元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传统阅读与“全阅读”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全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进阶性。
人北小学在儿童阅读教育领域的“全阅读”教育下的“全阅读”活动研究成果,用走向实践的“全阅读”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设道路,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