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幼升小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幼升小升学规划

高新区菁蓉小学以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编者:陈老师发布时间:2023-05-16关注:0

  教师发展质量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目前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普遍存在速度缓慢、质量与效能不高等问题。突破教师发展动力和力量困境,必须寻求强有力的专业引领力量。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下称“菁蓉小学”)依托“三名一特”工作室,通过课程滋养、项目研修、深耕课堂、平台搭建、成果提炼等途径,实施科学有力的考评机制,开拓了教师群体发展新路径。

菁蓉小学

  一、突破教师发展困境亟待创新发展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支撑力量,优质的教师专业力量往往成为影响教师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处成都城南创新中心的菁蓉小学,一度陷入办学困境,多数教师进入职业倦怠期,普遍缺乏自我规划、自我诊断、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校缺乏发展教师的环境与资源支持,尤其缺乏名优教师引领,导致教师发展眼界受限,发展智慧难以聚合,发展机会相对较少,难以产生群体聚合、集群创生的成长势能。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三名一特”(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特色教师/学科)工作室建设,开启了区域教师联动发展的新路径。

  由名优教师领衔、聚集区域骨干教师组成的“三名一特”工作室是教师专业发展力量的集合体,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智慧、专业实践、专业示范的发展优势。工作室领衔人的专业智慧、人格魅力等也会对教师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发展动力不足的学校教师群体亟须的专业指导力量和精神“钙源”。

  菁蓉小学拥有校长陈曦领衔的语文名校长工作室、缪兵领衔的数学名师工作室、陈琼领衔的名班主任工作室,以及寇洋主持的体育学科特色实训基地。

  学校还通过青蓝结对项目,与省市区18个名师工作室有机链接,将优质工作室团队资源引入学校,壮大学校教师发展的专业指导力量。学校在课题引领下,结合实际开启了名师工作室引领的学校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新路。

  二、赋予教师队伍发展的专业引领力量

  菁蓉小学教师发展目标设定为“品位高尚、专业精进、人生达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理想信念、品行修为必须“过得硬”,教师“品位高尚”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有远大志趣、崇高品德的教师才能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

  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一名好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和先进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艺,“专业精进”才能做到育人有识、育人有法。教师还要在教育教学深潜中走向人生高境,以豁达的心境、从容的心态面对个体成长差异,开启学生潜能,享受恬静幸福的教育人生,成为“人生达观”的明师。

  实现学校教师群体高位发展目标,需要在发展引领力、激发力和支持力上突破和创新。但是长期以来菁蓉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相对滞后,尤其缺乏名优教师引领。

  区域“三名一特”工作室由名师领衔的骨干教师团队则具备这样的引领激发力,且有丰富的专业资源和平台,能创设激发和支持教师发展的成长情境。因此“三名一特”工作室成为学校聚合教师发展势能、实现发展目标的一股引领力量。

“三名一特”工作室

  三、开启“三名一特”引领学校教师群体发展新路

  菁蓉小学充分挖掘区域及校内“三名一特”工作室力量和资源优势,通过课程滋养、项目研修、深耕课堂、平台搭建、成果凝练等路径,将名师工作室优质专业力量与学校教师作业发展有机链接,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能,促进教师群体提速提质发展。

  (一)课程滋养,支撑教师全面发展

  课程是教师发展的载体。依托名师工作室力量,立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土壤,建构教师发展课程,引入优质专业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陈曦工作室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菁蓉小学中层干部专业标准》,从“以德为先”“服务为本”“发展为魂”“能力为重”“学习为要”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以“实岗体验”为突破,创新了中层干部任用培养机制,开发了中层干部培养系列课程。

  通过每期聚焦一个专题、每周行政例会一个干部轮流分享、每期一次专家诊断指导的实施路径,推进课程落地,让每个中层干部做得出来、说得出来、写得出来。同时通过每月自评、每期互评、每年民主测评对干部成长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价。

  根据班主任专业成长现状,依托陈琼名班主任工作室,菁蓉小学成立了“菁慧班主任工作坊”,建构了“1331”协创发展课程,即以“综合育人视野下的班本协创育人课程体系建构实践研究”为引领,建立个体精进、团体修炼、菁慧成长课程,培养班主任内驱力、研究力、实践力,实现“每位班主任都成为自己的培训师”的目标。

  菁慧班主任工作坊建立了每月一次研修机制,通过工作室引领和培训,增强了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发展意识,提升了专业素质和育人能力。根据学校教师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学校选择性地定制学科专业课程,如在实施吉春亚工作室语文大单元整合指导课程中,名师走进菁蓉课堂示范导学,师生共学方法和技巧,让教师在看中学、学中悟、悟中行、行中得。

  (二)项目研修,创生团队成长势能

  在教师专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重复性工作,大部分教师未能从中找到专业发展的意义,而在教育教学生活的某个特定时期和关键事件,对教师专业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于是项目研修应运而生。

  我们改良传统的师徒结对方式,根据教师研究意愿,自主选择研修主题,由成熟教师和青年教师自愿组成项目团队。学校聘请区内外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为项目指导专家,组建青蓝项目组,旨在通过项目研修驱动,以“教育合伙人”身份建立成长共同体。

  目前学校已建立“读写绘创”“随课微写”“量感”“篮球特色”“综合实践”等14个项目组,并实现了学校教师群体全覆盖。在这个过程中名师工作室导师深度参与指导,学校教师群体在项目专业研修中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名师工作室

  (三)深耕课堂,建强育人主阵地

  基于学科、深耕课堂成为名师工作室引领学校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协创文化引领下,菁蓉小学积极建构协创课堂,即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价值取向、以课堂创生为核心目标、以协同为实现目标策略的高质量课堂。协创课堂兼具协同、融通、创生三大特质,具体表现为师师协同(协创共研)、师生协同、生生协同;资源融通、学科融合、交融共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促进思维创生、能力发展、情感汇聚。

  协同是协创课堂建构的关键特质,而师师协同贯穿教学、教研全过程。我校以建构协创课堂为目标导向,三路径推进名师工作室团队与学校教师群体协创发展:

  其一,构建观课议课文化。以“同伴互助、相互学习”为突破口,打造名师工作室与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协创共研的和谐氛围。

  其二,建立观课议课体系。通过备课组转转课、项目组展示课、新教师汇报课、主题研究课、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等方式,开展全员参与式教学研讨,让观课议课常态化。

  其三,优化观课议课行为。聚焦课堂的教学研讨不仅要依靠学校行政权威,更要有专业引领指导,因此干部参与及名师工作室是改进优化观课议课的一种必要方式,能让观课议课持久化、专业化。

  缪兵数学名师工作室协同成都市郑大明数学名师工作室,建构起我校数学教师群体系列研修课程,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解读实践新课标,落地作业设计,有效促进了教师理念更新、育人价值和课堂教学技艺提升。

  (四)平台搭建,托举教师多元成长

  “三名一特”工作室集教研、科研、培训、学术活动等功能为一体,通过校内、跨校学术交流研讨,为教师成长打造了专业展示平台和实践历练的原野,促进了教师多方向、多层次、个性化发展。

  在高新区推出“三名一特”工作室成员遴选时,我校半数教师分别加入到15个区级工作室,覆盖14个学科或项目,为名师工作室与学校教师群体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参与工作室活动300余人次,老师们在各级各类平台上课、评课或举办讲座和研讨。

  在这样的研修场域,教师教育智慧互相启发、教学实践相互促进,教育价值激荡升华。学校教师正是在不断参与工作室的学术研讨活动中,从名优教师身上汲取养分,获得历练与专业引领,发现自身优势,找准发展方向,增强发展自信和发展能力,实现了专业突破与提升。

  (五)成果凝练,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

  大多数教师由于日常陷入事务性工作,疏于成果建设,表现为无意识、缺能力、少平台。“三名一特”工作室则以团队文化的浸润、专家力量的引领、资源平台的搭建等优势,为教师成果建设铺平了道路。

  每个名师工作室都有独特的发展文化,也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更是通过一个个专题研究、案例、专著等成果培育,引领、激励教师群体深入教育教学研究。菁蓉小学教师通过深化课堂改革,打磨形成了一系列语、数、音、体等学科精品课,教师参与论文评选、案例投稿积极性显著提升。

  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依托体育特色学科发展基地校优势,学校体育成为区域学科发展的一张名片。学校结合每天阳光大课间运动(公园跑)、每周校园吉尼斯活动、每月体育项目校级联赛、每期竞技+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每年体育品牌活动“享受运动,活力‘菁’彩”,开发体育特色校本课程,形成体育教学成果。

  学校教师群体正是在“三名一特”工作室的专业引领和团队激发中,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学会提炼,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收获专业发展的自信,不断走向专业研究的“深水区”,踏上了稳定、健康的职业成长之路。

  通过“三名一特”工作室与学校教师群体协创发展实践探索,我校教师群体变化明显,教师发展内驱力普遍增强,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获得感显现。

  近两年,教师获奖层次不断攀升、获奖比例逐年增大:两位教师获评高新工匠,体育教师团队获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学校课题研究获市级奖实现“零”突破,教师美术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登上《人民教育》。依托“三名一特”发展学校教师团队的实践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区交流,为区域教师群体提速提质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