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幼升小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幼升小升学规划

盐道街小学汇泉校区以“一日蹲班”提升小一适应性

编者:熊老师发布时间:2023-06-25关注:0

  “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遵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相关精神,针对学生适应不良、教师衔接意识薄弱和指导不力、学校衔接机制不全等问题。

  我们推行“一日蹲班”育人模式,力图打破观念、机制、学科等壁垒,畅通幼小衔接的通道,增强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性。

盐道街小学汇泉校区

  一、顶层设计,整体架构“一日蹲班”的行动框架

  1. 科学诊断,确立“一日蹲班”的行动方向。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相关精神,我们将视线聚焦在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性上:

  如何让一年级新生衔接自然、过渡顺利?又如何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

  那就要追问学生在校一日学习生活的真实样态,它关乎着学生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学生的感受是否得到关注、学生的成长是否得到呵护等问题。

  它也关联着学校的全域全员,需要教育工作者看见教育、看见学生:

  看见师生的精神风貌及行为规范;看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看见细微的言行举止以及时纠偏;看见备课组、教研组组织建设的具体反映。

  在深入叩问与多方探索中,我们找到了“一日蹲班”这个答案:只有“蹲进班级”,才能真正看见教育真实的样态。

  2. 多方考量,明晰“一日蹲班”的行动思路。

  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我们紧扣“育人为本”这一核心,以“视导观察、矫正优化”为两翼。

  注重“精细化管理、创新化改革、体系化发展、生态化共赢”的四化管理,努力营造促进学习力、思维力发展的智慧场。

  促进情感滋养、关系和谐的情感场,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生命场,进而在“全时段”“全联通”“精研修”中实现一年级学生的自然过渡、顺畅衔接。

  3. 制度护航,促进“一日蹲班”的行为规范。

  在“零起点”的育人基础上,学校初步探索“一日蹲班”实施流程、评价机制。

  先后制定了《盐道街小学汇泉校区一日蹲班操作流程》《盐道街小学汇泉校区学生一日行为观察量表》《盐道街小学汇泉校区课堂行为习惯养成表》《盐道街小学汇泉校区好课堂观课表》等。

  这样,从清晨的入校到下午放学,我们从文明守礼、学习适应、体育锻炼、健康自护、劳动清洁等方面全面关照学生的一日学习生活,量化学生、教师行为,让成长可见、可测、可评。

一日蹲班

  二、强化研究,全面探寻“一日蹲班”的操作路径

  1. 组建工作坊,协同开展“一日蹲班”研究。

  对于创新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团队领衔”等方式,组织一线教师形成工作坊。

  工作坊由“导师+指导教师+参与教师”组成,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改进”的研修路径进行探索。

  例如,我们在一年级就组建了幼小衔接工作坊:

  以教育专家为导师,以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学科教师为指导教师,融入学生的一日生活,蹲班开展双向研究。

  从实证中采集数据、分析案例,探寻问题解决策略,搭建教育教学衔接通道,促进学生顺利过渡,提升教师对学段衔接统整性、结构性的教育认知。

  2. 完善机制,激活“一日蹲班”的研究活力。

  在对“一日蹲班”的研究中,我们形成了“区级研究——联片研究——校本研究”三级协同的研究机制:

  (1)校本研究常规化。

  校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班级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遵循定时间、定班级、定人员、定主题、定发言人的“五定”原则,采取“蹲班+复盘”的策略,对一日蹲班进行了细化与安排。

  这样,教师就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视导,形成该班的一日生活全貌,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策略研究,撰写《一日蹲班整改分析表(试行)》,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落实,重塑班级生态。

  (2)联片研究科学化。

  联片研究根据地域特点,由片区内的园、校结为联盟,进行优势互补,着力解决入学准备与适应等衔接问题。

  在联片研究中,园校双方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入学适应“身心、学习、社会、生活”四个方面,拟定“一日蹲班——衔接适应”的观察主题,减缓坡度,降低难度。

  (3)区级研究系列化。

  在教科院的指导下,我们联动幼儿园,共创“资源图谱”,统筹区域资源,开展教研衔接研究,形成育人合力:

  通过环境共创、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开展“一周一对话,一月一研讨,一期一论坛,一年一成果”活动,进行了幼小衔接协同机制、幼小衔接教育路径探索;

  通过课程共研创设了“I Can Do我能行”入学适应课程、种子课程;通过参观场地、参与活动、小学教师幼儿园蹲班试教、幼儿园教师小学蹲班试教的实践共研,促进衔接无缝、过渡无痕。

小学教学

  3. 优化模式,形成“一日蹲班”的育人模式。

  “一日蹲班”全天全景观察儿童的学习生活,将一个班级作为观察对象。

  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引导者”的角色真正走进教室、课堂、教师、学生,在教、学、评的过程中开展实践性研究及指导。

  通过“一日蹲班12345”形成视导记录、意见反馈、措施整改、跟踪报告,优化育人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在这里,“1”是指一天的研究时空。

  “2”是指两支队伍:行政观察诊断队伍、幼小衔接工作坊专业指导队伍。

  “3”是指实现三个“全”:

  一是全覆盖,即学科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学生一日生活全覆盖;

  二是全过程,即对学生一日校园生活建构起“一日蹲班”全程推进流程图;

  三是全方位推进,即注重“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学习设计,建立“听、说、读、写、想”的评价反馈体系和“五育徽章”的五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是指四个对话:对话家长,缓解焦虑;对话学生,温暖关怀;对话环境,强化适应;对话方法,指导建议。

  “5”是指开展学教准备、课堂观察、班级管理、课后服务、家校共育五个视导,通过点线结合、点面结合、综合观察和定点分析结合,为学生的成长赋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切实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入学适应性

  三、优化管理,释放“一日蹲班”的教育力量

  学校通过“一日蹲班”,反哺学校管理与决策,为学校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育人模式探索、育人空间结构优化以及育人方式变革。

  1. 促进了教学相长。

  在“一日蹲班”中,我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以能力诊断为依据,根据教师年度发展和周期性发展需求。

  以“分类推进、分层指导、分别要求”三条路径和“课程、课堂、课题”三个载体的“3+3”形式设计差异性、递进式的研修培训,并通过精准施培,推动教师持续成长。

  为了让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更好地过渡,我们对学生的健康、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进行了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研究。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我们科学、合理地设计了20课时“I Can Do我能行”入学衔接课程。

  涵盖“一日感受、一周适应、21天养成、一月成长”四大板块,为学生平稳过渡搭建“脚手架”、设置“缓冲期”。

  有力地缓解了学生角色转变困难的问题,让适应目标的达成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2. 描绘了一日生活图景。

  教师通过《学生一日行为观察量表》,观察班级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状况,并基于学生学习时长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环境创设的育人性。

  绘制学生一日生活图景,重在实现价值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家校协同育人的新型教育样态。

  3. 营造起家校社协同场。

  在“一日蹲班”中,为有效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学校随机访谈学生和家长,从反馈中建立链接、共享信息、缓解焦虑、达成共识。

  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通过每周一封信联络感情,创造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增强学校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家校社”协同场。

  “一日蹲班”虽是教育教学变革的微创新、微举措,但“微”中窥全貌,有力地促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书写出了学生“一日校园幸福生活”的教育新图景。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