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
孩子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生活给他们造成的影响将会持续一生。孩子若能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那么,在任何地方都能应付自如。
每个孩子都可能会在某个时候对上学多少有些抗拒,尤其对家有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年轻父母来说,如何让孩子接受小学生的身份,能够坚持每天开开心心地去学校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也成了年轻爸爸妈妈们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
1、典型案例
案例一:玲玲今年七岁了,为了能够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家长特意带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前适应活动,那天玲玲在学校里过得很开心。可从9月1日正式上学开始,玲玲每天早上到学校门口都哭闹着不愿意进校,不愿意和妈妈分开。妈妈亲自把玲玲送进教室,玲玲继续搂住妈妈不放手,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安抚好情绪。
每天晚上家长都和玲玲沟通得很好,她也答应以后不会再这样,可第二天依旧哭闹,家长每天都为此焦虑。
案例二:周周上一年级了,刚开学的那几天,每天早上都很兴奋,早上一叫就能起床,吃好饭爷爷奶奶送他去学校,一路上都开开心心的。放学回家,周周也能在吃饭的时候和家长说学校里的事情,通过他的描述,家长觉得孩子与学校里的老师、小朋友关系还不错,挺喜欢上学的。但开学快一个月的时候,周周开始变了。
晚上做作业磨磨蹭蹭,临到睡觉的时候就开始哭闹,吵着第二天不想去学校。家长向学校老师了解情况,但老师反馈说在学校一切正常,和小朋友玩得挺好,上课比较乖巧,也不捣乱。家长也尝试表扬周周在学校的良好表现,但孩子就是不愿意上学。
每次走到学校附近就开始闹情绪,有几次爷爷奶奶拗不过他,只好带他回家。回家后他就自己看动画片、玩玩具,或者在小区里玩耍,情绪很正常。因为担心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老人们还帮周周撒谎请了病假。
周周的父母觉得这样下去可能导致情况更加糟糕,开始轮流亲自送周周去学校。虽然早晚还会闹一下,但发现一旦把孩子拉到校门口,他也就安静下来了,并且班主任也说进学校后一切都很好。不过,每天早晚这样折腾也不是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办?
2、案例分析
从幼儿园进人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孩子们要背起书包离开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进入以学习为主的校园生活,生活方式、活动范围、学习要求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对于孩子们都是重大的挑战,让人充满期待的同时,也不免会忐忑不安。一些孩子会因此哭闹着不肯上学,甚至逃学。
一般而言,导致孩子不适应学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慢热型”导致的不适应:有些孩子由于性格特质等原因,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学习等方面,都需要比其他孩子更长的时间才能够适应或者接受,相对而言,这种类型的孩子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融人新的环境。
2.“溺爱型”导致的不适应:一些孩子的不适应也与之前的家庭教育有关。孩子的任性和缺乏独立性往往与家长的过分包办和溺爱密切相关。比如周周的爷爷奶奶,不仅屈服于孩子不去学校的意愿,甚至还帮助孩子向学校老师说谎,无意间也促成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不良习惯,对于孩子的新学校适应有百害而无一益。
3.“情绪型”导致的不适应:其实一些新生的家长自身也存在焦虑,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他们甚至会提早强制孩子坚持几十分钟看书、写字。
当孩子无法做到时,如发现孩子坐姿不端正、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可能会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责怪孩子,甚至拿学校老师吓唬孩子,比如“如果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就会被老师批评,像某某小朋友一样没人喜欢等”,殊不知如此的用心良苦只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和焦虑,从而更加不愿意去学校。
4.“能力型”导致的不适应:每个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等能力的发展存在差异,即使同为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可能也要相差十多个月,这足以导致儿童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的差异。学校教师如果无法做到个性化的教学,一.些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孩子就会出现学习不适应的现象,从而导致自卑、担忧等心理,不愿意再去学校。
5.“障碍型”导致的不适应:个别孩子的不适应,可能是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障碍、读写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这样的情况需要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介人。
3、育儿建议
尽管幼儿园和小学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但大多数孩子通过一两个月的努力就会逐渐适应,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这个适应期。
1.激发孩子对校园生活的向往
对于一些“慢热型”的孩子,家长需要将幼升小衔接工作做在开学前。许多学校都会在新生人学前举办一些适应性的活动,家长应该带着孩子积极参加。
进入校园参观,熟悉校园的设施设备,让孩子对新的校园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同时也对孩子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表示由衷的祝贺,对孩子的成长感到自豪,激发孩子对校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2.对孩子的哭闹不能无原则迁就
家长在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时,也需要在上学的第一天就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名小学生了,需要做到天天坚持去学校。”当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时,家长也要说到做到,坚持把孩子送进校门口或班级。其实从周周父母送孩子的情况可以看出,只要能够将周周较好地引导到校门口,他的不良情绪也就自动消除了。
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尊心逐渐增强,孩子也不希望被校门口的老师和同学看到自己哭闹的一面,而是想让大家看到自己也是勇敢、积极和阳光的。作为家长,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传达“你可以做得很棒”的鼓励。
3.家长调整自身的焦虑担心
孩子进人小学后不适应的心理会导致家长自身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会在无意中传达给孩子。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而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孩子不仅需要应对周一至周五的学习任务,在周末还奔波于各个补习班,缺乏调节身心的机会,加剧了对校园生活的恐惧。
一年级孩子最主要的任务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培养兴趣,家长需要认识并接受孩子在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周末多带他们出去玩玩,放松心情也增长见识,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家庭氛围。
同时,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焦虑,冷静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给孩子做好榜样示范作用,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处境,安抚孩子的情绪。
4.养成新的作息习惯
孩子上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作息的改变。上小学后,几点钟到校、几点钟上课、几点钟下课都有严格的规定,教师对课堂纪律也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些规定会让刚刚过完暑期的孩子难以适应。家长可以在升小学前的暑假里有意识地做好衔接工作,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
5.鼓励孩子结交新朋友
面对陌生的环境,部分孩子会表现出胆小,家长要和老师配合,给予更多鼓励,增加他们社会交往的机会。如放学后问孩子:“今天认识了几个小朋友啊?”“今天学校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等,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
家长们也可以在周末组织小伙伴的活动,或者和小伙伴约好一起上学放学,帮助孩子增进新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这些方式都能够很好地淡化新环境和新压力带来的影响,也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不愿去学校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