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小升初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小升初升学规划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优秀范例6篇)

编者:张老师发布时间:2023-04-03关注:9

  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 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在小学中高年级, 老师们经常会布置学生写读后感, 可是翻阅学生的作品, 不难发现, 学生的读后感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观点老生常谈, 感受虚假空洞, 形式千篇一律等。下面整理出6篇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范文!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生中难忘而快乐的时光,但是高尔基的童年却是凄惨悲苦的,是不堪回首的。

  高尔基的童年很悲惨。三岁时父亲病死,母亲也改嫁了,高尔基就只能住在外祖父家中,可是外祖父的牌气很暴躁,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且外祖父也不喜欢他,唯一疼爱他的外祖母也在他十一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所以高尔基11岁就离开家去谋生。

  读完《童年》这本书,我一直在想象高尔基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黑暗和家庭的灰暗,而且我还会想到,如果我身处那种恶劣的环境,我会不会像高尔基一样自立,去寻找自己的生路?

  我甚是为自己高兴,因为我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失去父母,更没有受过苦。我们上学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回家有我们喜欢吃的饭菜,节假日,爸爸妈妈还会带我们去我们喜欢的地方旅游。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的童年简直太幸福了。我们现在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和爸爸妈妈发脾气;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和好朋友闹别扭。我们的“公主病”“王子病”太严重了。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感悟很多,我相信自己以后的改变也会很多。我要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成长条件,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为我们的付出。

  我的童年就是欢乐的,更是幸福的。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我想《童年》这本书也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而且,高尔基的经历也告诉我们,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才能飞得高,走得远!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二: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脚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脚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

  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脚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脚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他经历了人间的苦难与生活的艰辛。与今天的我们相比,他没有教室,没有老师,没有父母的呵护,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点一根蜡烛都要以挨打作为代价。即使这样,这个贫苦的孩子仍怀着一颗健康、向上的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一个正直的人。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能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三:

  寒假里,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童年》,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莎悲惨的童年生活。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妈妈带着他在外公家生活。外公脾气十分暴躁,而且也不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公经常痛打外婆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下,只有外祖母最疼爱他了,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光明的。

  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这样美好的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就太对不起我们的父母了。

  我们在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不要气馁。只要我们相信黑暗过去之后,太阳总会出来的!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不灭的信心,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有同情心的人,那么,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是不一样的。

  如今,我们已经上了四年级,小学生活已经过去了大半。让我们珍惜童年剩余的时光,留下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吧!

《童年》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四: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是一条七彩的路,是一座闪亮的桥,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比起我们美好而愉快的童年生活,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笔下《童年》里主人公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惨。

  《童年》里的阿廖沙三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染坊主。他即将破产,性格暴躁,经常打人,也很贪婪、自私,不容易接近。两个舅舅也很粗野、自私、残酷。他们的行为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雅科夫舅舅的孩子萨沙,虽然年纪小,但却怂恿比他小的阿廖沙做错事,结果使得阿廖沙被他的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大病一场。

  一次,外祖父疯狂地殴打外祖母,致使外祖母头发上的发针扎进了她的头皮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阿廖沙渐渐变得独立而又勇敢。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很佩服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廖沙的爱,给予了阿廖沙温暖。如果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吗?我想,生活中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样才不会有那么多矛盾和纠纷。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无论自己遇到什么难题,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我要学习阿廖沙,始终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我要学习阿廖沙,即使环境艰苦,也要拥有一颗坚强的心。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五:

  我在寒假里,读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作《童年》,这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小男孩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他年幼的时候父亲病亡,母亲将他寄养在外祖父家。这是一个冷酷的家庭,残暴的外祖父经常毒打他,只爱钱财的两个舅舅对他非常冷漠,表哥萨沙总是捉弄他,亲人之间没有温情和关爱,而是充满着争夺利益的钩心斗角。

  但阿廖沙并没有被苦难的生活打倒,为人善良公正的外祖母深深影响了阿廖沙,她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使阿廖沙对生命充满了爱,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乐观的小小男子汉。

  和阿廖沙的悲惨童年相比,我们的生活就幸福多了。我们生活在美好的和谐中国,像花朵一样享受着阳光和雨露。我们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的谆谆教导;放学回到家,父母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被幸福生活围绕的我们,更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

  如果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用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六:

  这个寒假,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一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即高尔基)3岁到10岁期间的童年往事。这部自传体小说,笔触沉重,粗略一看,写的大都是人性的丑恶、人间的痛苦,但细读之下却不难发现,丑陋的面具之下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尚未消逝的人性之美的。

  书的开头,写到了阿廖沙记忆之始的两件事,其中一件是父亲的葬礼。作者写到了雨天、荒凉的墓场、积有雨水的深坑,但是并没有过分地渲染悲戚、沉痛、伤感的场面。小阿廖沙看到“坑底还有好几只青蛙,其中两三只还爬到了黄色的棺盖上面”,他对这几只将要葬身墓穴的青蛙念念不忘,担心它们“会不会爬不出来”。他为“把几只青蛙给活埋了”而伤痛不已,却似乎不愿意为死去的父亲哭一场。

  不要以为小阿廖沙轻人重物,要知道,当时他还只是个三四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呀!他又怎能感受那一份无比沉重的丧父之痛呢?他对这几只无辜的小青蛙寄予深情,为小青蛙不幸成为殉葬品而揪心、牵挂,至少已经很好地证明了他是一个本性善良、极有爱心的孩子!这是人性美的闪光,是一种唯有孩童方能拥有的弥足珍贵的童心。

  文章中的外祖母可以说是第一主人公,她无比仁慈、宽容、豁达,是阿廖沙的守护神。而外祖父则无疑是一个阴冷、狠毒的反面角色,是集凶狠、残暴、狂躁于一身的典型代表。他甚至当着小阿廖沙的面,暴打过外祖母。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狠角”,有时也会表现出其“可爱”的一面。

  比如,阿廖沙受好奇心的驱使,把白桌布染坏了,外祖父毒打了他一顿。可是在那之后,外祖父“仿佛是从天花板上掉下来一样”地忽然来了,他抚摩着阿廖沙的头跟他说话,并带给他山羊形状的点心以及糖块、青葡萄干等小礼物来抚慰他。还不只如此,也许是为了化解阿廖沙心中的疙瘩,外祖父竟然长篇大论地讲起了自己的艰难身世和悲惨遭遇。这时,你甚至会以为这还是一个不错的外祖父呢。

  可是,当我抄录下书中“自从外祖父看过我之后,所有人都敢来看我了”这句话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又比如,当阿廖沙“终于熬过三年级”,得到了学校的奖励时,外祖父竟然“高兴得不知所措”,还将那张被“我横七竖八瞎写一通的奖状”郑重其事地珍藏于他的箱子里。此时的外祖父是不是又格外仁慈、特别懂得体恤人呢?

  人性是复杂的,阿廖沙外祖父的血管里除了流淌着凝涩寒凉的冷血,有时(虽然很少很少,少得可怜)却也不乏“温存”和“善意”,这应该是他残留心底的没有被磨灭的人性的“微光”吧。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出七彩光芒,从两件看似微小的事中折射出来的,正是外祖父对阿廖沙依稀尚存的爱。

  书中还写到了这样的事,让我印象颇深。

  阿廖沙与几个要好的朋友结成了团伙,去奥卡河河岸偷劈柴和各种木料,去大街上一边游荡一边捡破烂,然后卖给旧货商或是小老板。别以为他们做了多么伤天害理的事,也别以为他们品行恶劣,十恶不赦,已经沦为了社会的小混混了。要知道,“偷鸡摸狗在这个村镇里算不得什么罪恶,而是无形中的一种风气——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小市民正是以此做为谋生的唯一途径”。

  阿廖沙由此得到的钱又作何用呢?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他都用来贴补家用了。这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自愧不如啊。那时的阿廖沙,也就是个十来岁的顽童吧,比我们的年龄还小,可他却懂得为家里减轻负担。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吗?

  还有,虽说阿廖沙他们干了“偷窃”的勾当,可是他们其实并没有“偷窃”的意识,他们将此仅仅看作是“一种本事”,一件“有意思”的事。甚至,“这时候,我心灵深处总有一股伟大而庄严的感情被唤醒,以至于我心里常惴惴不安,企盼着能为他们做点有益处的事情”。是的,他们可是一群天真的孩子,人性美的光芒同样在他们身上闪耀着。

  小阿廖沙对墓穴青蛙的怜悯之心和表现出来的善良心地,是那般真纯、感人。这种人性的善良是会长存于一个人身上的吧?就比如后来阿廖沙和小伙伴们在“偷窃”行径中流露出来的懂事,就比如阿廖沙外祖父身上似乎难得一见的温情举动,都应该是同一类的东西。这也是让他们那个丑陋的世界变得有点美好的源泉和动力吧。

  越是在残暴的人性中,越是在不光彩的行径中,那不灭的、那残存的人性美的光芒越闪亮!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