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衔接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探讨
小学与初中所对应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初中学生在无法有效适应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成绩下滑、心理受挫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需积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加强了解中学数学教材内容,并将其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找出具有关联性的知识部分,以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相关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1、强化教学“数”知识,增强学生符号意识
小学与初中所学习的“数”知识,主要包括整数、分数、小数、无理数、有理数等。虽然不同学段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不同,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促进学生理解数及对应的数学符号。所以中小学衔接教学阶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力度,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
(1)借助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合理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操作实践中了解数学符号,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意识,以逐步将自身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初步形成抽象能力。比如,在小学“认识分数”知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两个人两个苹果如何分,两个人一个苹果如何分。
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感受整数的局限性,以此导入“分数”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和理解。再针对初中“认识无理数”知识部分来说,教学中也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在无法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增强对“新”数学符号的学习需求。
所以中小学衔接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促进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新知识,参与符号的建构,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抽象能力。
(2)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情境抽象出数学符号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借助真实有效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符号,利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真正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比如,在“认识小数”知识内容教学后,教师可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对应的情境,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
以超市为情境,学生充当货物员,需要对超市商品货架上的商品进行价格标签的填写。在此过程中既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巩固学生对小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模拟菜市场购物等活动,将对应的数学问题引入活动中,让学生在体会角色扮演乐趣的同时锻炼小数运算能力、提高数学符号表达能力。
中小学所涉及的“数”知识是数域不断拓展的过程,教师应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学习过程,以达到积累知识经验、锻炼抽象思维、增强符号运用能力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打牢基础。
2、强化教学“图形”知识,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小学及初中都有“认识三角形”的知识内容,而不同学段所对应的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也不同,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方案,以实现中小学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针对小学阶段来说,该知识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验证等方式了解“三角形内角和180°”等知识。
针对初中阶段来说,该知识更注重推理证明,学生需要通过深入思考探究,从直观操作层面逐步提升到推理论证层面。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内容,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知识经验积累及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打牢基础,这样在后续初中学习该知识时才能准确高效地完成推理论证。
(1)开展趣味数学操作活动
在“认识三角形”知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画笔、纸张、剪刀、尺子等学习工具,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动手活动,让学生通过画、剪、量、折等方式认识三角形,积累直观知识经验。
在深入学习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分发一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与周围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利用量角器等工具完成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测量工作,并完成相应的填表记录。之后教师可邀请几个学生汇报结果,需要对学生的积极回答进行表扬鼓励,及时评价。
此时,班级学生能够发现虽然三角形的形状不同,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基于此,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通过裁剪、拼合等方式将三角形拼成平角,对其内角和180°进行验证。相比直接讲解来说,这种动手操作方式更能积累学生的直观经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推理思维及能力的发展。
而在初中学习阶段,凭借小学已有的知识体系,学生可实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在利用“平角”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平行线性质完成初中“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学习运用。
(2)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能够有序展开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为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提升提供推力。比如,在“三角形边的关系”知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按班级学生的能力、性格、学习积极性等条件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同时确保所划分的小组满足“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要求。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先为各小组分发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设置小组探究问题“什么样的三根小木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它们在长度上有什么关系?”各小组自主展开讨论交流,并动手操作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之后教师可邀请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对自身小组的思考过程、操作方式等有序合理地进行表达。
在表达过程中对于存在错误的小组,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回答,之后可以反问的方式让班级学生共同思考讨论,在合理引导过程中促进学生意识到数学要讲道理,需要根据准确的条件和理由得出相应的结论。
对小组合作来说,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表达发挥的机会,相比较教师直接讲解或要求学生独立操作来说,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合作能力等相关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积极作用。
所以基于中小学衔接背景,教师需要把握中小学之间相同知识内容存在的差异性,明确不同学段的知识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年龄及发展规律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后续初中知识内容的深入学习打牢基础,也为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提供推力。
3、强化教学“方程”知识,培养学生代数思维
小学整体知识内容中算术思维占比较多,但初中知识内容所涉及的代数思维更多,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性,教师应强化对小学“方程”知识内容的教学重视度,根据具体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渗透代数思维,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逐步培养形成良好的代数思维。
(1)关注运算式中的“关系”
在未学习“方程”知识前,教师可在学生进行算式练习时设置一些与“方程”相关的题目,消除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加强学生对“等号”的正确认知。
比如,为引导学生了解到“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的相等关系,而不是“等号”表示“答案”,教师可设计对应的题目:()+3=9、5+()=17等,在初步尝试练习后,教师还可加大难度,让学生试一试在不动手计算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有效算出题目的答案,如5+8=()+6、2+()=1+13等。
以这种方式强化学生对运算式中“关系”的关注度,提前为“方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2)认识方程及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对方程字母等基础知识条件的讲解效果,帮助学生能够加强对字母的认知力度,感受字母的取值范围。其次,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能够正确找到等量关系,以及学会总结整理常见的等量关系,并合理运用。
针对等量关系寻找方面,教师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找到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将其转化为方程式。针对等量关系的整理运用方面,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具有生活化、典型性的方程问题,如行程、工程等相关主题。
让学生代入具体的情境展开思考探究,更利于学生对等量关系进行整理总结,吸收内化后合理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中。最后对小学阶段来说,“方程”知识点较为单一,初中所涉及的“方程”知识更为复杂多变,所以教师在基础知识讲解和基础方程问题练习的情况下也应设计一些具有复杂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方程的解题优势。
比如,分数除法问题、和倍问题等,这些问题虽然能够运用算术思维进行解决,但整体解题过程较为复杂困难,而运用代数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可将其转化为顺向思维,借助方程式就可轻松解决。这样在对比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到方程的优势作用,进而有效接受代数思维,并在不断学习和练习中提高自身的代数思维能力。
4、强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衔接效果,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的知识拓展和综合能力提升提供推力。
①微课视频教学。
教师在“图形”“方程”等难度较高的知识内容教学时,可根据知识点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利用图片、音频等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趣味性,帮助学生在课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了解,提高学习的集中性和针对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也可针对知识点制作对应的微课视频,或以中小学衔接为出发点,制作一些具有衔接性和拓展性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拓展。
②搭建线上学习平台。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行线上联合线下的教学方式,并将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课外知识发布在线上学习平台上,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自主进行观看学习。对班级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也可向其推荐一些具有拓展性的学习资料,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另外,基于中小学衔接背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在评价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还需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相关能力的具备情况,以评估学生的整体状况。
在评价方式也需加入学生评价模式,了解学生需教师教学的真实想法,以便于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方案,在高效讲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及综合能力,为学生中学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做好准备工作。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可借助信息技术转化为数字资源录入相应的系统平台,利于教师查看和展开针对性分析,提高评价结果的利用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应做好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工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内容及环境。所以现阶段教师需明确中小学课程标准,分析中小学教材内容,加强“数”“图形”“方程”等知识内容的教学力度,促进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为初中学习打牢基础。
同时还应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开展教学评价,完善教学方案,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