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幼升小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幼升小升学规划

一年级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问题与对策

编者:黄老师发布时间:2023-03-03关注:163

  小学生入学适应被分为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身心适应四部分。其中生活适应包括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热爱劳动、安全自护四方面。从目前教育现状以及儿童在衔接过渡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小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明显欠缺。

适应小学生活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一年级小学生指的是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群体,在这个时期,儿童是否能够真正地适应“学生”这一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其未来发展。一年级小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大部分原因集中在校园和课堂环境、学习方式、日常的作息时间、人际关系四方面。

  (一)难以适应陌生的校园和课堂环境

  陌生的环境会给初入校的小学生带来严重困扰,一些怕生的孩子容易产生不安与焦虑,滋生自卑、恐惧、郁闷等不良情绪,甚至会由于这种焦虑而产生厌学心理。在课堂环境方面,幼儿园的课堂布局颜色鲜艳多彩,课桌布局也很随意。而小学的课堂布局非常简单,由讲台和桌椅两部分组成,小学生的桌椅强调整齐划一。

  在德国哈克教授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学习环境的断层,使得儿童的学习环境不再生动活泼,而是进入一个需要教师的严格指令,变得相对紧张的环境,这些陌生的周边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难以适应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幼儿园以游戏教学为主导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宽松活泼的娱乐学习。而小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方式,以学习课本中的抽象知识为主。

  幼儿由一种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转换到严肃紧张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方式的断层会让幼儿感到难以理解,对于一些理解力较差的幼儿,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可能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敢举手发言,坐不住,爱哭闹,甚至课堂上不敢说话等,这就需要孩子花费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

  (三)难以适应严格的日常作息时间

  在日常作息方面,幼儿园上课时间短,主要以活动为主,时间安排上相对自由松散灵活。而小学课程有规定课时,严格的作息时间,完全按照每节课的标准课时来进行,并且上课不能迟到,上课期间不能自由说话,也不能离开座位,学生需严格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面对日常作息时间上的巨大转变,部分学生不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上课无精打采、乱写乱涂、打瞌睡、随意走动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难以适应广泛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幼儿园通常是由两个幼师和一个保育员负责一个班级,而小学通常是一个班主任和几个学科教师负责一个班级。另外,小学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儿童在进入小学后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同伴交往范围相对来说比幼儿园更加广泛,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复杂,一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小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从而造成小学生难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二、促进一年级小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对策

  (一)完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小学的环境建设,对一年级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起着关键作用。

  在学校方面,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出发,在幼儿步入小学之前,学校应该重视打造明亮的教室、整洁的桌椅、完善的体育器材、丰富的书籍等,建造一个舒适温馨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减轻学生心理上的陌生感。除物质环境建设以外,还需构建小学生的精神环境,尽量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精神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某一门课程或者进行某一针对性的训练来实施。

  比如,在新生入学后开展一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年级新生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观光校园活动,在正式开课前带领小学生参观校园、熟悉环境,也可以在教室里观看学校的宣传图片或视频,加深小学生对学校的记忆,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家庭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要紧跟时代步伐,摆脱重智轻德的理念,重视早期教育,给予孩子一个轻松舒适的成长氛围,创造良好安静的学习环境。另外,开学前,家长可以带小学生去参观小学校园,熟悉新的学校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小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改变传统方式,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学习方式对于初入学的小学生来说难度大,小学生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

  作为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位小学生的发展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恰当的解决策略。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完全摒弃幼儿园的学习方式,这会让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可以在借鉴幼儿园课堂中的一些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样既可以吸引小学生课堂注意力,又能增强小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小学儿歌或者顺口溜,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的生活学习规律,学生们通过一边读一边做,很容易掌握并实践。对于小学生好动这一问题,教师要了解小学生初入学校,对一切充满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表扬其他做得好的同学,切忌批评,这样才能保护他们对校园生活和课堂学习的兴趣,保证顺利地进行后期学习。

  另外,一年级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或沉默不语等,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对于初入小学的小学生来说尤不合适。

  教师应适当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有意思的话题或有趣的小游戏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多鼓励小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发言,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要有耐心、有信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要密切关注小学生的动态,通过时常鼓励表扬,增强小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三)规范日常作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日常作息方面的规范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众所周知,在幼儿园,儿童活动轻松自由。而小学的上下课、课间休息、上学放学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很多初入学的儿童很难接受这些条条框框,为此出现各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和家长通力协作,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作息观念,掌握合理的作息规律。

  教师可以借助学科授课或者是开展一门关于“时间”的思想课来帮助学生形成时间观念,如在讲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小学生产生“时间宝贵,我们要爱惜时间”的思想情感,从而间接地帮助小学生调整日常作息,珍惜时间、节约时间。

  家长在规范小学生日常作息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定期给孩子分配固定的家务劳动,通过让孩子承担一定量的家务,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除此之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列出合理的作息时间表,鼓励督促孩子遵守,养成定点睡觉、按时起床的良好习惯。

  (四)巧妙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化能力

  小学的人际关系比幼儿园更加广泛,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

  学校方面,教师首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团队游戏来帮助新生认识更多的朋友,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个温馨和谐的班集体对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增强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知识中得到乐趣,通过参加趣味性的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会渐渐打开心房,乐于表达自己,喜欢与他人交往。

  家庭方面,家长要善于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同时,机会往往是需要争取的,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多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掌握语言艺术,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学习正确的交往技巧。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