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阶段家长的焦虑与化解方法
一、问题背景
(一)政策背景
自2016年1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科学确定划片方式、合理确定片区范围,重申要落实划片就近入学”要求以来,全国的小升初焦虑进行了转向。
另一方面,校外教育培训将更多学生家庭卷入校外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导致学生处在不同的“起跑线”,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侵犯了家长合法权益。2018年以后,我国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规范校外教育培训的发展,足见小升初的公平性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二)社会背景
在“好工作、好职位”的僧多粥少现况加上“论工作、论收入”的社会评价标准双重夹击之下,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许多优秀的人才,因为没有“迈过门槛”,而无法让好工作及好职位“看见自己”,也就是现代的千里马不容易让伯乐看见。
此外,好工作永远不缺人才,因为可选择性多,而在好工作可选择性多的情况下,以“第一学历”的高低论人才就成了最“简便”的方法。久而久之,各行各业都呈现一种“只看第一学历”的人才选拔潜规则,高考没考好的逆袭成功概率锐减,这种情况也达成了一种社会的共识,并间接促进了“提高自身第一学历”的需求暴增。
在第一学历至上的庞大压力下,逐渐地将压力下放,先是高中先修,紧接着是初中先修,这样的剧院效应越演越烈,更有甚者,家长认为报一个先修不够,要报两三个,以“填鸭”思想应对,认为上课一定有没灌输到的知识,而只有报两三个才不会漏灌,直接助长了小升初家长的集体焦虑形成。
(三)家庭背景
在少子化的背景下,造就出一大批的小皇帝、小公主,在从小养尊处优的同时,也不容许孩子的未来有半点失败的可能。
与此同时,“养儿防老”及“望子成龙”思想,在面临小升初阶段的当头,也直接或间接地将许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对其骄纵转变为对未来的恐慌,无论是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好,长大能孝顺自己,还是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在错误、过度地嫁接家长期望的过程中,家长都逐渐丧失了判断能力。
二、问题成因
(一)家长缺乏小升初经验
不论是小学或是初中,可以见到跨学段的焦虑主要影响着有独生子女或是长子长女的家长。而在这两者之外,家长由于有了经验,故不存在小升初焦虑。在没经验的家长中,由于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不熟、对学习进度与考查标准不了解,再加上对初中学制不熟,种种的不确定和不了解的认知障碍直接造成了家长感觉到如同“攸关生死”的战斗一般。
(二)担心输在起跑线之忧
电视剧“小舍得”的热播,既加重了国人的小升初焦虑,也突显出了家长的担心程度。家长几乎把小升初认定为全家人的运动,既要齐聚全家的人脉及经济资源,还要不断地集中精力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这对于成绩的过分看重以及对于孩子情感的忽视,在孩子考了好成绩时就欢天喜地、没有考出好成绩时就句句挖苦。
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好坏直接与自己的面子、尊严做了深度“绑定”,形成了子女的成绩评价直接等同于对其父母的评价。在种种压力交错下,最终迫使剧中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成了妄想症“患者”。
(三)把责任转嫁名校之期
“名校效应”是在每个城市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名校”二字经常等同于高升学率、好老师、好管理、好的学习氛围、好的同学等概念的集合。
故在学习不能重来、庞大就业及现实压力下,家长无不千方百计、不计代价地要做现代的“孟母”,想要把孩子“送进”名校,仿佛孩子进了名校就是“达阵”了,并且认为从成功进入名校的那一刻起,自己就解脱了,这样的责任转嫁思想正是一步步推动整体社会的小升初焦虑之源。
三、问题的药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这些特点的认识、尊重及依循,既影响教育效果,也影响学习效果。无论是超前教育或是补课教育,都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味地追求解题的高、深、广、多,对学生及家长,都是一个无底洞。
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标准进行评价及指导,才能给予学生一个更为合适的学习环境。
(二)明确家长、学校及孩子的定位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学校与孩子的定位各有不同,而不同的定位也意味着各自都有该干的事及不该干的事。学校的定位在于对孩子整体的教育方向把控,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促使家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指导监督,使其为未来发展打好根基;
家长的定位在于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及监督、协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则是在学校认真配合、学习,在家除了认真完成自身学习任务,还协助父母进行家务劳动。唯有明确了三者各自的定位,才能让彼此各司其职,发挥各自定位上的潜能。
四、以兴趣为主及方法为辅的战略
(一)培养兴趣的启发教学
兴趣暗示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暗示该学生的潜力,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哪些部分感到具有学习兴趣,逐渐促进其学习兴趣的形成;具体夸赞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生所完成的作品或任何学习行为中值得被嘉奖的,并说出其为何值得被嘉奖;
想象成功法,指在学生懈怠时,以有逻辑的表述,具体地勾勒出学生成功后的模样;幽默开窍法,指使用幽默的语言,在上课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笑开心,还能令学生学得开窍。
(二)勤于思考的管理办法
为了协助学生更好地将问题的简单猜测提升为能分辨问题差别的能力,并形成可长期维持的非凡本能,应该采取规范的提问方法,针对学生普遍不理解的难点题型运用5W2H找出问题所在。一般而言,学生使用5W2H工具理清问题的方式如下:
Who(明确对象)、What(明确发生什么事情)、Where(明确发生在什么地点)、Why(明确事情原因)、When(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How(明确方法)、How much(明确已知条件中的数量)。
在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思考训练后,再进一步依据其思考深度,定出思考评价八标准:①有独到的见解;②能发现真问题;③经常深入思考;④按步骤写作业;⑤为投机取巧减写作业步骤的懒于思考;⑥很少进行深入思考;⑦不愿意动脑思考;⑧想思考也不会思考的能力缺乏。通过不同的学生状态,可以正确定位学生的思考能力,才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三)提升认知的四层次72个学习目标
五、结束语
在我国整体小升初焦虑的背景下,家长在思想上,普遍对孩子未来的竞争力有着更高的期待值,并将自己的一切都“押”在孩子身上。但在行动上,比起靠家长自己,其实家长更愿意将希望寄托于外因(培训班),而忽略了内因(家长自身)对孩子的影响。
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确自身定位、以兴趣为主及方法为辅的战略能普及,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小升初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