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过程中怎样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
幼小衔接,简而言之就是小学时期与幼儿园阶段相互过渡衔接的阶段,这是幼儿在成长进程中所必须经历与面对的重要阶段,因为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大多具有散漫性,而小学阶段则不尽然,小学时期更加重视规则性,面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迥然不同的学习阶段,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这样才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进行小学生活,在小学中高效学习。
而要想实现高质高效的幼小衔接,只凭借幼儿园的力量是完全不足的,教师必须联合家长的力量,创设家园共育的良好局面,让幼儿接受家长与教师两方面的督促指导,提高幼儿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家园共育对幼小衔接的推动作用
(一)家庭对幼儿生活品行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思维认知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深广久远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如若想在思维意识的本源上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习惯与生活习惯,为小学教育的进行打下基础,就需要幼儿教师与幼儿的父母展开高效科学的沟通交流,深刻掌握与明确不相同家庭的育儿模式以及幼儿的成长环境。
经由家庭与幼儿园两方的交互,实现初步的幼儿培养共识,从而可以在家园一体的氛围中有机合作,一同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高效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自主生活的能力,从而让幼小衔接高效且顺利地进行。
(二)家庭环境助力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只凭借幼儿教师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与培训是完全不足的,这就需要发挥出家庭的力量。因为幼儿与自己的父母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在幼小衔接进程中,幼儿家长就可以帮助教师一同督促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更好地成长为一个健康积极的幼儿。
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得到教师的叮嘱,在家庭中,可以得到家长的提点,在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努力下,幼儿必然可以形成优良习惯,为顺利进入小学打下基础。
二、家园共育下的幼小衔接措施
(一)家园共育环境创设
家庭环境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也是第一教育环境,家长是幼儿的首任教师,因此在幼小衔接中,幼儿教师就应该认识到家长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与家长处于同一“战线”,合理利用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考量到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小学学习环境都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幼儿正式进入小学的前期阶段,与家长之间展开高效配合,形成合力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与生活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的日常大多将游戏作为主要活动,其散漫性与开放性较强,而小学阶段则更加注重规则性,幼儿的任务也将由游戏转变为学习。
小学课堂中的桌椅设施更加整齐规范,这种环境上的转变如若没有经受过幼小衔接的幼儿,必然会产生难以适宜的心理,从而在小学学习中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最终使得幼儿的学习质量降低。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优化学习环境,将教室中的桌椅摆放整齐,同时让幼儿在学习中安静规矩地坐在座位上,在教师授课的进程中也主动举手发言,形成优良习惯。并且,教师还应该与家长相互合作,发挥出家园共育的作用。
教学案例:在对幼儿展开语言练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应用小学的授课模式。如在为幼儿讲解《清明》这一古诗时,教师就可以使用领读、男生与女生一人念一句、齐读等方式,让幼儿初步明确小学时期经常应用到的古诗学习模式。在幼儿朗读完古诗以后,教师就可以与带着幼儿一同翻译这一古诗,并让幼儿自主思考分析,试着概括一下这一首古诗的意义。
并让幼儿在放学回到家中以后,将这一首诗的学习情况汇报给自己的家长,并背诵给家长听。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借助微信的形式来与家长展开联系,并让家长检查幼儿的古诗背诵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建议家长与幼儿一同开展亲子诵读活动,强化幼儿对此种学习模式的接受程度。
通过家校联合模式,可以让幼儿在正式进入小学学校之前得到科学合理的锻炼与训练,并在这种良好教学模式下逐渐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小学生活与学习打下基础。
(二)做好学前预备工作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一过程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行为习惯等都具有较为严苛的要求,需要幼儿在学前阶段做好全面充分地预备,也需要幼儿园与家庭携手并进。幼儿教师应该与幼儿家长在心理与行为两个方面做好准备。
在正式进入小学学校以后,幼儿需要面对的不但是难度倍增的知识,还有实际生活、劳动、自主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幼小衔接进程中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重要内容。
因此,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家长与幼儿教师就应该展开合作,加强对幼儿自主思维与独立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应该多向家长强调,在家中让幼儿自主整理书包、整理床铺、自己穿衣服等,家长也应该听取教师的建议,在家庭中有意识地锻炼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多做一些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幼儿园,教师应该将幼儿实际生活技能的训练作为授课的核心与重点,让幼儿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如叠被、打扫教室卫生等。在初始阶段,一部分幼儿必然无法有效适应这一活动,一部分幼儿还会产生抵触心理。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有所准备,合理引导。
教学案例:为了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幼儿播放一些解放军叔叔如何叠被等视频,让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以此提升与激发幼儿自主做事情的热情与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成就感。在午休以后,教师可以为叠被又快又好的幼儿发放小红花,以此激励其他幼儿向榜样学习。
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回到家中,向自己的爸爸妈妈请教怎样叠被、怎样系纽扣,以此学会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内务比赛,并将家长邀请到园中观看幼儿比赛,这种方式在提高幼儿动力与积极性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幼儿的自主能力与自理能力。
在这样一种家园合作的背景下,幼儿的做事能力与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这对于幼儿未来的小学生活来说是百利无一害的,小学阶段对于幼儿的要求更加严苛,如若没有良好的自理能力,幼儿将茫然无措,甚至会受到其他幼儿的嘲笑。而在幼小衔接中通过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了解小学学校与校园生活
要想让幼儿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只凭借教师以及家长的口头讲授是完全不够的,因此为了加强幼小衔接的成效,教师应该让幼儿亲自去往小学学校中感受与体验,在实际环境中深化对小学学校的理解,用自己的双眼去观看,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幼儿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小学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预先与周边的小学联系好,让家长带着幼儿去往小学学校参观,家长可以带着幼儿在学校中四处走一走,玩一玩,体验一下小学校园中的运动场地、健身器材、多功能室等,让幼儿看看小学的教室是怎样的、卫生间是什么样的;看看小学的学生是怎样上课的,怎样学习的,并比对自己在幼儿园中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方式,找一找其中的差异与相同之处。
在参观活动完毕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我将要成为小学学生啦”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进程中,通过绘画与写作等形式,记录下来小学学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差异,并尝试着自己应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来向自己的同伴们讲解介绍,这能够深化幼儿对小学生活情况与小学环境的理解掌握。
之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同伴同行”活动,幼儿园可以与周边小学提前联系好,将从本幼儿园毕业的学生邀请到园中,带领幼儿一同学习,幼儿则模仿这些学生的日常习惯,如坐姿、上课姿势、写字姿势等,模仿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做的事情,如去洗手间、摆放好下一节课需要用到的书本和用具等。
作为幼儿的哥哥姐姐,学生还可以手把手教给幼儿怎样整理课本、怎样记笔记。通过这一方式拉近幼儿与小学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幼儿回到家庭中后,教师应该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告知家长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并让家长在家中也督促幼儿保持正确的学习姿态与生活状态,在潜移默化与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通过这一教学方式,让幼儿亲身去往小学学校中,感受与体验小学生活的实际情况,深化幼儿对小学的理解与认知,之后,幼儿园将小学学生请进校园,让小学的哥哥姐姐带领幼儿一同学习,培育幼儿的优良习惯。最后,让家长督促幼儿保持正确的姿态与习惯,为小学生活奠定基础,做好准备,这种幼小衔接方式有效地将幼儿融入进小学生活中,实现幼儿能力的提高。
(四)改变幼儿的生活规律
幼儿园与小学的日程表差别很大。比如,幼儿园幼儿每天早晨进园的时间比较宽松,通常为7:30—8:30,但是,在小学里,幼儿要按时到学校。在教学时间方面,大班每次活动的时间大约为25—30分钟,而小学则为45分钟;通常情况下,在幼儿园可以保证足够的睡眠,但是到了小学,幼儿就不会再有小憩时间了。
以上各种不同的情况,都会导致幼儿产生很多的不适应。因此,幼儿园应该和家长进行交流,对幼儿的作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学案例:为了协调幼儿上小学的生活规律,教师需要从来园时间方面着手。合理安排幼儿来园的时间,使其形成合理的作息安排。
为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园内可在大班第二学期时对园内作息时间进行调整,让家长做好配合工作,让幼儿8:00前来园。入园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来园时间,与活动室内的钟表进行比对,并在“来园时钟”的记录簿上作好记录。通过该活动,让幼儿对时间的概念逐步形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任务十分关键,也十分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幼儿家长以及教师必须强化沟通与交流,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手段。
为幼儿打造幼小过渡的桥梁与空间,让幼儿在良好的衔接与过渡之下更好地适应与加入到小学生活之中,提高幼儿在小学生活中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幼儿抱着一种轻松积极的心态投入进小学课堂中,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成为一个健康积极的幼儿。
本文也对家园共育之下,幼小衔接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经由笔者的探索与研究,可以为相应教育领域做出贡献,也为幼儿教师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