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幼升小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幼升小升学规划

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编者:周老师发布时间:2023-04-22关注:8

  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帮助幼儿,从幼儿的立场出发,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准备。幼小衔接期的儿童无论是生活能力、学习习惯,还是思维发展都处于关键期。面对环境的变化,有的幼儿会呈现出学习不适应、同学关系不融洽等情况。

幼小衔接工作

  当前,已有教育政策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坚持“双向衔接”,但具体政策内容仍然显示的是以幼儿园迎合小学为主。作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应该从幼儿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等角度出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幼小衔接,从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做起

  (一)关注敏感期,在最佳时期做好准备

  幼儿是有着特定年龄心理发展特点的学习者、有着当下生活意义体验的生活者、有着后继学习与发展任务的成长者。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发展的敏感期,做好幼小衔接准备,以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校园。敏感期是指幼儿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是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有的幼儿性格内向、腼腆,表现出吐字不清、紧张、不自信。口语表达的敏感期是2—4岁,对此,教师可以经常性地设置不同的语言类游戏、阅读类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语言能力、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表达经验,进而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

  (二)抓住敏感期,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儿园领域课程的科学和数学活动都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活动。4岁之前是幼儿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但是发展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在“认识图形”游戏中,有的幼儿能清晰辨认,有的幼儿的认知却较为模糊。

  笔者班上有一名幼儿对于正确辨认图形较为困难,难以将图形与名称相对应,到了中班下学期,在“认识数字1—5”的学习中更为困难。与其父母沟通发现,父母在生活中并没有让幼儿有意识地去认识一些图形、数字,因此错过了关键期。

  所以,幼儿教师要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结构化的益智类、数学类游戏材料,供幼儿探索、学习。或者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内容,将游戏化、操作类活动融入日常教学,如点数活动、图形认知等,为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做好衔接、铺垫。

  二、寻找幼儿“最近发展区”,为小学学习做铺垫

  (一)基于幼儿原有知识,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的已有经验是有待发展的,即“当一种特殊方面的发展有助于继续生长的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它才符合教育即生长的标准”。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幼儿教师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各领域和能力发展目标,来观察幼儿的身体和心理是否符合他的年龄层次。

  《指南》明确了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要求和建议,幼儿园要围绕《指南》开展各项活动。如小班幼儿能双脚并拢跳,中班幼儿能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大班幼儿能投掷和跳绳,各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等都有实际的区别。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给予幼儿帮助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各年龄段应掌握的各项技能。

  (二)鼓励幼儿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指南》能够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笔者在中班开学之初,组织了一个游戏活动——“医生的一天”,幼儿对区域内放置的设备、游戏的规则都感觉到很陌生,不知道如何有序地开展游戏。

  为此,笔者组织幼儿参观幼儿园校医室,在参观过程中,幼儿细心观察、积极模仿,逐渐熟悉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医生工作的流程,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使幼儿体验医院里不同岗位的工作。

幼儿园课堂教学

  同时,笔者还尝试创建了“医疗”主题的生活区域、建构区以及美术活动区,每个活动区都是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按照幼儿的年龄创新增加了游戏内容。

  在上述活动结束后,笔者紧接着创设了“果汁厂的一天”主题活动。在生活区域,笔者带领幼儿开展了夹豆子、榨果汁、剥花生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发现幼儿所具备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

  与此同时,笔者还逐步增加游戏难度,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通过逐步提升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为幼儿之后的学习做铺垫,也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提供了适应期。

  (三)增强幼儿独立承担任务的责任意识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不应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目标。”由此可知,教师要在幼儿最佳学习时间实施相应的教学。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游戏过程中发生的惊喜或精彩瞬间是最多的。

  在每一个游戏活动中,教师都要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引领主导游戏的机会,使幼儿在一次一次的摸索、合作中,增强独立承担任务的责任意识,锻炼幼儿解决问题、协调人际关系、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获得全面提升。

  三、关注幼儿对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一)从生活准备开始,增强小班幼儿独立自主性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对新生活还没有完全适应,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所以教师要培养小班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其学习新规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小班幼儿具备独立自主性的标杆,经过一学期的适应,小班幼儿基本能够遵守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规则。

  幼小衔接工作要在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开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常规习惯。这是因为进入小学的第一步也是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的行为准则,对此,可让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时积累这一经验,了解这一过程。

  (二)提升社交能力,让中班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学习和生活都是在规则中完成的。小班一年的学习较为浅显,更多的是让幼儿适应和习惯幼儿园生活。到中班学习阶段,规则和能力方面的学习都有所增强。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教师可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品德、习惯、社会交往的方式,并在规则的约束下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为适应小学环境做准备。

  社交能力是在交往和学习中发展起来的。中班幼儿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情绪、思维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情绪的稳定直接影响了行为和思维发展的效果。社交能力的平稳发展决定了相关联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中,社交能力逐渐提升,对在小学阶段处理同学关系很有帮助。

小学入学

  (三)学习准备,增强大班幼儿学习认知

  学习准备包括大班幼儿要掌握的书写和阅读技能,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营造幼小衔接氛围,帮助幼儿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为幼儿增加阅读和书写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慢慢融入幼小衔接课程中。如在大班数学活动中逐渐增加数的认识和有关数学概念的内容,在语言活动中强调阅读。

  同时,教师也应在平时的活动中让幼儿书写自己的名字,做好书写准备。依据《指南》语言领域中提出的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充分做好幼小衔接过程中前阅读和前书写准备。

  四、借助家长、社区、小学等外部因素做好幼小衔接

  (一)家庭力量,潜移默化之中的幼小衔接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进行的教育,是在有意识、无意识之中影响幼儿的教育。家庭所带来的温情和氛围是幼儿学习与人相处的基础。父母可每天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以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阅读活动是培养幼儿正确认识世界、体验情感的重要形式,为以后小学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造句、写作等学习奠定基础。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时刻关心幼儿的内心想法,关注幼儿心理和身体的发展,从情感、行为上去引导幼儿的发展,才能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消除心理焦虑。反之,糟糕的家庭环境会给幼儿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难以修复。

  (二)社区教育,融洽温馨之中的幼小衔接

  社区是目前城镇居民生活的中心,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度越来越高。在社区中,幼儿能够学习到人文关怀、文化宣传、社会规则和要求、人际沟通技巧等,这些已经超出家庭教育的范围。在社区中,幼儿能通过观察,学会思考和辨识更多的人和事,从而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

  小学劳动课程、思想品德课程都是一次次实践的总结,幼儿在社区中亲身经历,能够引发他们对事物的思考,这是幼儿独立面对社会的第一步,有利于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更好地与同伴相处、沟通和交流。

  刚进入小学的幼儿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而在社区中积累和学习到的经验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实现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三)培养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激发幼儿上小学的热情

  为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以往大班下学期都会组织“小学半日游”活动,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小学生活和学习环境,与幼儿园环境进行对比,激发幼儿对小学新环境的向往,让他们对小学学习产生较高的期望。

  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教室、宿舍、食堂等生活学习区,了解小学生晨读时的自我管理、出操时的规则意识、课间时的自我约束、作业时的独立自主等,使幼儿有一个大致印象。这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在接下去的幼儿园生活中,会有更清晰明确的目标,为小学入学做好准备。

  幼小衔接中幼儿的心理过渡主要是一种线性的进出模式,教师要从小班教学开始,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对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按照《指南》中提出的要求,有效、系统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这样才能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坚实基础,从而让幼儿喜欢上小学,让所有幼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