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学业资讯网欢迎您!为您提供成都幼升小政策及招生入学资讯。幼升小升学规划

园本课程建设在幼小衔接准备工作中的运用

编者:李老师发布时间:2023-05-16关注:0

  在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优化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实施,让幼小衔接自然而然地融于幼儿一日生活,在动态的幼小衔接实施过程中,通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活动和学习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小衔接准备工作

  一、以幼儿为中心,创新课程发展目标

  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幼儿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与园本课程“乐运动、乐生活、乐探究、乐表现”的总目标结合,优化领域目标与各年龄段目标,确保课程目标与幼小衔接发展目标融合,并通过各年龄段目标分阶段达成,以此促进课程的创新改革,符合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二、融合五育丰富课程内容

  结合“回归生活,主动生长”的课程理念,立足园所实际情况,成都大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内容主要有以“生活、活动、经验”为课程理念的“卓越课程”内容、种植主题活动和棒垒球活动。

  以“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自己”的课程内容结合幼小衔接相关的身心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与生活准备,皆以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导向,充分关注和利用幼儿现实生活,注重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适宜的活动中获得多样化、综合的经验,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大班下学前,根据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开展主题“要上小学啦”等活动,并根据幼儿兴趣自主选择“课间十分钟”“我的小书包”等小主题活动,满足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与向往。

  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生活化、游戏化的前提下,还需要加一个规则化,小学的教育对幼儿有更多规则的要求,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尤其是大班阶段,教师要尝试规则化,但不能死板,不能强加在幼儿身上,而是重在引导,引导幼儿去适应改革后的课程内容。

  三、准确实施园本课程,为幼小衔接做准备

  (一)从生活课程中发现幼小衔接内容

  园本课程以幼儿一日活动组织实施课程内容,主要包含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活动和学习活动。幼儿园在组织实施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有机渗透文明习惯、自我保护、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社会交往等内容,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准备。

  生活活动: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有利于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贯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例如,小班幼儿需掌握正确的洗手、喝水、如厕等生活能力;中班设置“值日生”“图书管理员”“小小园丁”等岗位,引导幼儿自我服务、服务于他人,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责任意识;大班幼儿在服务集体的基础上,学会分类整理玩具、图书、文具以及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游戏活动:教师建造“一山二林四区”的户外游戏场地,让幼儿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亲身实践、直接感知的机会与可能。教师通过班级区角游戏、户外自主游戏、室内走廊游戏等,多形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可通过每日游戏计划培养幼儿专注力、坚持性、计划性。

  运动活动:教师应结合种植与运动元素,优化户外运动环境。为支持幼儿与环境更多的互动,教师每天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运动能力差异,创设18个户外体育活动区域,充分满足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教师通过开展早操、幸福奔跑、户外混龄体能、体育社团、棒垒球等多形式的活动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帮助幼儿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

  学习活动: 教师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与学习兴趣,通过集体学习、小组探究、区角活动、个别化学习等多种活动形式,鼓励幼儿分享交流,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和善于表达的能力。教师通过农研坊、种植研究所的创设,为幼儿走进自然、直接感知与小组学习提供空间与可能,支持幼儿好学善思,有效提升幼儿的表达与记录表征能力。

我要上小学

  (二)在种植活动中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种植活动蕴含丰富的幼小衔接契机与价值,我园在建构园本课程的背景下,充分开发与利用幼儿园种植活动资源,以种植活动为实施切入点,将幼小衔接有机渗透于种植活动过程中,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等各方面准备。

  种植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种植活动中有各种有趣的问题:蚯蚓有没有脚?南瓜为什么之前是绿色,现在变成了橙色?向日葵什么时候才可以吃?教师基于问题引发幼儿好奇心,使幼儿在他人的引导、鼓励下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幼儿在与环境、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养成将自己的感受、理解认识,通过个别交流、小组研讨、集体分享等形式,以语言、绘画创作、记录等方式进行表达分享。

  种植活动提供幼儿合作交流的平台。由于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的不同,进行种植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创造性地解决种植问题。幼儿会共同去发现问题,倾听同伴的想法、建议和质疑,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幼儿一起分享、参与、共同经历、共同成长。

  种植活动蕴含的劳动契机能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植物的生长需要幼儿参与种植劳动活动,如小班幼儿可参与播种、浇水等简单的种植日常劳动;中班幼儿可在日常照料的基础上,参与定期除草、给植物搭架子等田间劳动;大班幼儿可参与水稻、油菜、小麦播种、护理及收割等劳动活动。

  这样丰富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种植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

  (三)家园协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目前,我园积极探索家园共育从传统到创新的多种途径,努力创新创优,逐渐形成“亲子同乐汇,创家园共育”的家园共育课程模式,为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比如,在幼儿对小学书包的重量有一定感知后,教师设计有趣的负重体育游戏,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体验小学书包的重量,克服心里畏惧。

  在几次不同场景下的负重游戏后,幼儿逐渐发现原来小学书包也没有那么重,对小学书包重量的莫名畏惧感也在游戏中逐渐消散。与此同时,教师加强家园合作,引导家长学会“放手”,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

  此外,在打破“一人讲,多人听”的传统互动模式上,教师探索出“亲子体验游戏、茶话活动、小型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幼小衔接共育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现状调查,了解小、中、大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不同理解和困惑。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家长的问题,以此为依据确立本次活动的主题,如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第二步:邀请“嘉宾”,积极对话答疑解惑。对于幼小衔接衔接什么这个问题,感触颇多的便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与新生家长、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家长。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小学教师、班主任与家长代表共同参与本次活动。针对前期问题的调查共同制定对话的相关提纲,制定方案,做好准备。

  第三步:亲子共同体验,分享交流体验感受。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游戏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其中,感受不同情境下幼儿的状态以及呈现的效果。强烈的对比形式引发家长共鸣,反思自身行为的“不恰当”之处。

  第四步:“嘉宾”经验分享,解家长心中困惑。活动后由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和家长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在对话中帮助家长解答心中各种疑虑,从而加深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与理解。

  第五步:会后及时反思,树立正确观念。活动后教师再一次进行调查,重塑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解。

园本课程

  四、重视多元动态评价,确保幼小衔接实施的成效

  (一)各方整合幼小衔接评价内容

  我园课程评价范围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评价、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三个方面,在坚持真实性、多样化、常态化和实践性原则的同时,强调课程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包含幼儿评价、同伴评价、园长评价、家长评价及社会评价。

  评价形式主要包含教师观察记录、幼儿成长档案、家长问卷、社区调查等,教师通过多方多形式参与评价,确保幼小衔接高质量开展。

  例如,开学初,教师根据各年龄段入学准备适应情况,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小班开展新生适应情况调查,中班开展幼儿自理能力调查,大班开展幼儿对小学了解与向往调查,教师根据新学期不同年龄段的入学准备及不同发展目标,有效开展家长评价。

  (二)动态评价幼小衔接

  课程评价的重要一环是充分考虑幼儿的现实状况,观察幼儿表现,感知幼儿真实问题。为了让评价形式适合各个年龄段幼儿,我园尝试“西柚宝贝”评价方式,以新的评价视角带给幼儿多样化的温暖体验,使得幼儿具有蓬勃发展的内驱力,学会自我管理。

  结合班级生活活动、运动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教师根据近期班级突出问题或需要引起幼儿关注的内容为出发点,与幼儿共同商议“西柚宝贝”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结合幼儿感兴趣的评选方式,让幼儿体验参与评价,并在评价活动中自主提升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参与劳动、任务意识、交往合作等多方面能力。

  (三)追踪回访,调查幼儿入学适应情况

  等到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后,将定期对幼儿和家长进行入学适应情况调查,了解幼儿在一年级学习过程中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方面的情况。一方面为我园的幼小衔接工作总结经验,另一方面根据反馈意见调整幼小衔接工作方案,以此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科学合理的运行。

  五、科学编制课程方案,助推幼小衔接发展

  (一)系统的主题活动安排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路径

  为了构建适宜的主题活动,我园依据幼儿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可利用资源等,形成了系统的主题活动安排,按照“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个维度去帮助幼儿认知自我和周围。

  如遵循儿童成长需求的主题小班活动“嗨,你好”,能帮助小班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减缓入园焦虑;中班“最棒的我”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关注自己的情绪,欣赏能干的自己,建立自信心;大班主题活动“我是大班哥哥姐姐”能让幼儿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关心他人、关注周围,初步建立对他人、对班级的责任感。

  到了大班下学期,教师还会针对性开展“走进小学”相关主题活动。

  (二)巧用天气播报开展趣味学习

  天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可选择来源于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开展教育,既能满足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又能让幼儿获得有关天气和生活的相关经验。

  小班阶段可主要通过“今天天气怎么样,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可以开展怎样的活动?”一维的角度,让幼儿播报天气;中班主要是根据表格内纵向的版块内容播报,通过“今天是星期几,天气怎么样,最高温度几度,最低温度几度,我们可以穿什么样的衣服,可以开展怎么样的活动?”等问题,通过时间与天气播报内容的二维角度,让幼儿播报天气;大班做好持续记录,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天气记录,通过天气记录表,使幼儿养成系统记录的习惯,对天气变化记录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

  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曲线图记录每天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实时温度,这样更利于幼儿直观感知一天、一月、一季、一年的温度变化,便于幼儿了解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规律,为今后学习气候和数学中的统计做好铺垫。

  六、结语

  幼小衔接,教师应该秉持着以儿童为本的理念,从儿童的需求出发,着眼于幼儿的发展,让幼小衔接自然而然地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园本课程建设是幼小衔接中最根本的教育基础,是教师改革创新幼小衔接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幼小衔接最本质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不是将各种规则规范强加于幼儿身上,而是耐心地引导,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去开展课程教学。

文章标签: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