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家长怎么做)
适龄幼儿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游戏和生活的过程中,幼儿要经受与依恋对象分离、自身特殊的性格特,点等原因导致的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过度的入园焦虑会严重影响幼儿在园的正常生活,制约其认知、情感、性格、语言和社会性发展。如何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家园双方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孩子为什么会有入园焦虑?
所谓入园焦虑,主要是一种分离焦虑,指在幼儿初入园时与抚养者分离或面临分离,并长时间处于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时所产生的不安心理和行为。
1、子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可以是母亲,也可以是其他抚养者或与婴儿关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如依偎和跟随等行为。亲子依恋是指幼儿对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表现出十分依恋难以离舍的情绪。
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稳固的亲子依恋的感情纽带,使得幼儿愿意与依恋对象亲近。当父母在身边时,幼儿心情愉快,有安全感,有自信心,能和别人正常交往。父母旦离开了,幼儿立刻表现出悲伤情绪,有缺乏安全感、受挫感和焦虑感,人际交往异常。
某些幼儿见了母亲手舞足蹈、快乐无比;母亲离开,幼儿就大哭不止、情绪一落千丈,这些正是幼儿依恋心理的特有体现。
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的影响,他们初次离开亲人时很容易形成分离焦虑。幼儿如果过于依恋父母,那么因分离产生的焦虑感就更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在尚未与老师和同伴形成新的依恋关系之前,幼儿面对亲人离去而哭吵,陷入分离焦虑之中。他们自身的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从中解脱出来,导致了入园适应困难。
此外,在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影响因素是:家长的亲子依恋和分离焦虑。有的父母把幼儿送到幼儿园交给老师后,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的波动,有些家长的焦虑和担心程度超过幼儿,甚至折射到幼儿身上。他们因焦虑和心疼间断地送幼儿入园,这也造成了幼儿入园适应期的延长。
2、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幼儿初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
幼儿从出生起,一直在家里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幼儿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幼儿则会大哭大闹。
3、依赖向自理的过渡
“由于生理的不成熟,早期的幼儿必然要完全依靠成人的照料。人类个体早期的依赖是一种生物适应性行为。生物适应性行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和手段。”但是在当前家庭生活中,依赖大多是家长照料下形成的一种结果,这就造成幼儿缺少定的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等。
进入幼儿园以后,由于班里的幼儿都需要照顾,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都照顾得很全面,很多时候幼儿要独自面对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幼儿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不愿意上幼儿园。
宝宝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由于与父母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都是正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的人,并且还要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所以,家长们在幼儿即将入园的前期,要和幼儿共同做好入园的准备,正确地对待幼儿初次去幼儿园的行为、心理以及种种情绪反应。
二、入园前,家长该做好哪些准备?
1、发展幼儿交往的能力
家长在幼儿入园前,要多带幼儿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在幼儿开学前多带幼儿到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认识自己的老师,了解幼儿园的一天生活各个环节,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不再害怕。
多和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接触,家长在家中可以和幼儿玩“幼儿园”游戏。家长可以采用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幼儿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的入园焦虑除了由与抚养者分离造成之外,还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我服务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幼儿园里的各种“困难”也是加重幼儿入园焦虑的另一个原因。如果家长在入园前就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进餐、自己穿脱衣物、定时如厕等生活习惯,或根据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幼儿的生活,就能使幼儿的生物钟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吻合。
家长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准备上幼儿园的生活用具,如被褥、学习用具、容易穿脱的衣服,并为幼儿做好标记,让幼儿认识自己的物品,便于幼儿入园后能找到自己的物品。这些都将大大缩短幼儿入园焦虑时间。
3、教育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
幼儿入园前的家庭状况是四对一或六对一,也就是说有四名成人或六名成人照顾一个幼儿,幼儿的一举一动均在成人眼中,甚至有时幼儿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们也可以通过幼儿的行为明白他的意图。但是在幼儿园,由四对一变成了一对十,甚至更多。
老师不可能一直关注某个幼儿,幼儿得独自面对、处理问题,难免就会产生失落、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当幼儿的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会加重焦虑。所以家长要教育幼儿主动向成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并在家中带领幼儿进行模仿老师与小朋友的情景练习。
三、入园后,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缓解孩子入园焦虑?
1、幼儿入园后,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幼儿是否有入园的焦虑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你的幼儿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现象愈多,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言听计从。
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5.在幼儿园有尿频或腹泻的现象。
6.在幼儿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活动,表情淡漠。
7.晚上做梦会说“我不上幼儿园”。
2、针对这些幼儿不想上幼儿园的现象,家长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个“狠心”的家长。送幼儿入园时,把幼儿交到老师手中后,要尽快离园,因为你的逗留会让幼儿哭闹不止。新入园的幼儿家长送幼儿入园后常常会在门外不走,或趴在窗上,或藏在幼儿园院墙外向里张望。
幼儿起初不哭不闹,当看到家长时便开始哭闹起来,这时老师劝其离开,家长才会极不情愿地离开。老师用了很多办法才把幼儿哄好,但家长却不放心,偷偷回到幼儿园看幼儿,幼儿这时刚好了,一见到家长便又哭闹起来坚决不让家长走,最后家长只好领着幼儿回家了。
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幼儿接受幼儿园教育是必然的,家长要与老师共同合作,使幼儿顺利入园,因为每个幼儿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
2.做个贴心的家长。给幼儿带一个特别喜欢、特别依恋的玩具到幼儿园,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在活动室等,让幼儿在熟悉的物质环境中玩自己喜欢的玩具,获取亲切感、安全感。
3.做个成熟的家长。家长的行为、情绪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入园焦虑,家长进行“情感断奶”是必要的。即使家长也产生了入园焦虑,也不能把这种情绪带给幼儿,比如在幼儿面前哭泣,或者问一些消极的问题,如“有小孩打你吗?”“你今天哭了吗?”“老师和你闹了吗?”等,这样会强化幼儿的分离焦虑,让幼儿更不爱上幼儿园。
家长要注意从正面引导幼儿,如用“今天你得了几朵小红花?真棒!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得一个更大的!”“老师说你真听话,可喜欢你了!”“今天你和谁做好朋友了?”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正确的行为,以帮助幼儿和老师、小朋友建立感情,感受幼儿园的快乐。
4.做个持之以恒的家长。家长要与老师相互配合让幼儿坚持入园,不要今天来明天不来。不能因为幼儿采取了过激行为就心软,断断续续地时送时不送,这样只会使幼儿越来越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小班学得少,等到中班再上,这样对幼儿的发展不利。幼儿根据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我们建议从小班学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让幼儿接受教育。
5.做个用心的家长。幼儿喜欢读绘本,很多绘本中也有帮助幼儿了解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情节。绘本是主要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完全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偏爱色彩的倾向。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一般情况下,绘本中的主人公就是和幼儿一样将要入园的孩子,绘本中描述的情节和幼儿本身的处境非常相似,在这个前提下幼儿很容易把绘本中的主人公当成自己的榜样,而这个榜样的一些行为的结果就会影响幼儿动机的形成。
如绘本《我好担心》一书中描述一只叫小莉的老鼠平时有很多担心,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她更是担心:如果讨厌点心怎么办,如果忍不住哭了怎么……这样的描述正是幼儿入园前一种心情的描述,让幼儿把这种焦虑的心情表达出来,学会说“我担心”。
而在此之后绘本中又描述了初次离家去上幼儿园的小莉有了好朋友,而且她们玩得非常开心,幼儿园里也都是快乐的气氛,小莉的担心越来越少,最后连回家的时间都忘记了。在离园时小莉说道:“我一定回来。”“不要担心!”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描述了带着无数担心来到幼儿园的小莉在幼儿园中玩得那么开心,最后高高兴兴地放学回家。
根据班杜拉替代强化的理论,当幼儿看到榜样的行为结果是好的,那么就会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也就是像小莉一样喜欢去幼儿园。
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幼儿园的绘本有很多,根据其描述的情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为幼儿消除顾虑的绘本。
就像上述的《我好担心》绘本中描述的,每个幼儿在准备去幼儿园之前都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心,因为幼儿只是知道自己将要去幼儿园但并不了解幼儿园,只凭自己的想象和其他人的一些描述去幻想幼儿园的样子。
况且一些家庭总是会在幼儿入园之前说一些不恰当的话,比如“孩子赶紧玩吧,等到了幼儿园就没有这么好了,就不自由了”等,这都会给幼儿造成对入园的恐惧感,而这一类绘本就会让幼儿了解幼儿园,消除这些顾虑。
如绘本《我爱幼儿园》一书描述了莱昂小朋友入园那天起不来床,觉得幼儿园“真是恐怖”,甚至认为自己就要被卖掉。但最后,他因为老师和朋友爱上幼儿园。
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中的小阿力要去上学了,他既兴奋又担心:万一在学校迷路怎么办,没有朋友怎么办?这时候,一只小麻雀让小阿力改变了想法,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长大了必须离巢飞向广阔天空的小鸟一样,因此还是去上学了,最后小阿力发现学校是个有趣的地方。
第二,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幼儿入园焦虑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由安全感的缺失所致,在入园之前幼儿一直和家人在一起,幼儿当然会担心离开家人会怎么样,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油然而生,而这一类的绘本就是让幼儿建立安全感。
比如绘本《一口袋的吻》中的小鼹鼠迪比因为害怕离开妈妈而不想去上学,聪明的妈妈为了帮他克服对学校生活的恐惧,在他的大衣袋里存了一口袋吻,并告诉他遇到麻烦和困难时就拿出一个吻,这样会感觉妈妈在身边。
绘本《汤姆上幼儿园》中的小汤姆要上幼儿园了,虽然爸爸妈妈说幼儿园的老师和蔼可亲,虽然妈妈给汤姆买了他喜欢的新书包,但他心里还是特别难受。在幼儿园门口,妈妈给了小汤姆一张手绢,说难过了可以看看手绢,想想妈妈。
绘本《魔法亲亲》中的小浣熊该上学了,浣熊妈妈送给小浣熊一个“魔法亲亲”。小浣熊好喜欢他的“魔法亲亲”,他知道不管到哪里,妈妈的爱都会永远和他在一起。
第三,帮助幼儿学会幼儿园的秩序和规则。
绘本《大卫上学去》讲述的就是主人公大卫在学校里“闹”出的故事。书中一直用很大的字突出老师的规定:大卫,不可以迟到、不可以大叫、不可以推人、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吃饭要排队、上课不能看窗外、不能嚼口香糖、上课发言要举手。家长要针对幼儿的特点用心选择合适的绘本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建立安全感并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有一些秩序和规则的。
“家庭成就孩子”。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家长如果在幼儿入园前帮助幼儿做好相关的准备,善于疏导和缓解幼儿因为入园所带来的情绪情感、身体行为、安全感等方面的不适,消除由分离焦虑带来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幼儿就会从作息、生活习惯、环境适应等各方面完成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从生理、心理和行为上做出调整,愉快地接纳幼儿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