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
如今的孩子在生活上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同时,他们身上也寄托着家长的无限期望。而在这两方面上家长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事实证明,过度照顾和过高期望不但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容易造成孩子各种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摆在家庭教育面前的问题是,是仅仅偏重孩子学习方面的进步,还是更关注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呢?
近年来盛行的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主张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品质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创造力、自制、坚持、社交智慧、责任心、审美、希望与乐观等。
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就是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发扬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使其愉快地度过人生的起步时期,并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注意到,也有些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比较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洗漱的同时还能把全家的早餐加热。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等。于是,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母亲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对孩子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每一个母亲的重头戏。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教育和管理,但是如果成人对孩子约束过紧,管理过细,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就会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使之缺乏独立性、创造性。要想培养出活泼开朗有创造力的孩子,家长就要多给他们自由和主动权。
只有在自由自主的、不受压抑与束缚的体验中,孩子的需求与愿望、好奇心与兴趣才能得到满足,孩子的尝试与探究、意识与行动才是独立和开放的。
关于解放孩子,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以“五个解放”和“一个给予”为内容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度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的话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然,家长的放手并不意味着纵容和放弃教育职责。只有当内在的自由与外在的适宜的活动常规和秩序统一时,孩子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体验。如果家长对孩子只是百般娇宠和一味满足,孩子虽然也能得到片刻的快乐体验,但这种体验终究是肤浅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的自我膨胀和人格异化。
积极健康的妈妈更容易培养出乐观向上的孩子。孩子从出生起就与妈妈朝夕相处,妈妈的一言一行无不收入孩子充满童真的眼中,无不时刻影响着他幼小的心灵。妈妈自身的行为和心理品质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果妈妈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科学教育的理念,那么,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有时妈妈情绪性的一句负面的话语、一个嫌弃的眼神、一个厌恶的动作即会让孩子不安、疑惑、焦虑、失望、伤心,严重时则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家庭教育实践中,这种伤害更多的是由于妈妈的情绪化行为引起的。与身体伤害相比,它更具有内隐性,但是有时其后果却是严重的,并可能对孩子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心理品质不能只靠外塑,还应注意如何内化,对孩子的品质教养,家长除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及“如何做”之外,如果还能够使孩子“愿意做”
“习惯做”,则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外在回馈对于社会行为的外塑具有增强、鼓励效果。优秀的品德表现,透过赞美、认可等正向回馈,会强化品德行为的持续表现意愿。
小孩子刚学会自己穿衣、穿鞋,每次完成动作后一定会看看大人,甚至跑到家长面前,只为了见到家长对他点点头,或是说一声“好棒”;小孩主动向别人打招呼问好,如果获得称赞,一定会继续表现礼貌。可见积极回馈对品德行为的鼓舞作用。不过,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外在的回馈而减少主动的行为表现,大人在给予孩子回馈时要把握“具体”及“赋予信心”两个原则。
例如:“我就知道!你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鼓励独立)“你看!你能够自已把玩具收好、把书排好,真能干!”(赞美爱物)“我相信你会告诉妈妈,小弟弟为什么会哭这么大声?”(期勉诚实)由外塑而内化、从他律到自律是心理品质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所有的良行美德只有在大人教导鼓励后,转化为孩子自发的行为表现才有意义。
大人无法时时刻刻留在孩子身边叮咛、鼓舞,孩子需要自己提醒自己、自己乐意表现良好的行为,最后使习惯成自然,使积极的心理品质成为自己修养的一部分,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大人除了不厌其烦地示范、提醒及回馈之外,不妨也将家长希望孩子建立的品质,视为孩子该有的自然习惯。例如:“哇!你忘记说‘请’。”(意思是你本来会表现礼貌的,只是忘记了)“没有关系,你已经可以自己做了。来!再试试看。”
从人的本质来说,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就是充分挖掘个体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让他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创造幸福。
孩子也有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需要,他需要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成长。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活动”,让孩子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家长应开展丰富、生动、有趣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让他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
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生动、直观、有趣的心理健康课、成长教育课、主题活动组等都可以在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家长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如尽量让他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参与设计、组织。这样,通过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且能帮助他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同时,为了使孩子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做充满阳光的爸爸妈妈,以自己的积极心态影响孩子,给孩子以安全感,培养一个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孩子。